下载此文档

母语教育的“死穴”究竟在哪里?.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母语教育的“死穴”究竟在哪里?-中学语文论文
母语教育的“死穴”究竟在哪里?
邓维策
《语文学****发表了丁帆先生的文章《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他把板子打在教材和教师身上,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避开讨论学科理论,就不可能触及“死穴”。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都需要理论支撑,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教材和教学两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学科理论。理论界争论六十多年,学科对象尚不清楚,还没有建立合逻辑的学科知识体系,母语教学难以从经验走向理性。母语教育的病根在于理论研究者缺乏应有的逻辑训练和哲学素养,导致学科理论苍白,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
在某杂志的QQ群聊天,一位“语文”教授经常批评我太看重概念,他坚持认为,概念并非都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错误概念有很多。乍一听,这话似乎正确,但是,深入地思考,他的观点似是而非。观念有错误的,概念却一定正确。按照逻辑学对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换言之,只有把握到事物本质的认识才是概念,那么,凡称得上概念,就不能说是错误认识。从哲学上讲,概念是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当然就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知。这位“语文”教授的话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他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接受过一般的逻辑训练,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的教授在面对数百名的编辑、作者、读者时,是不会轻易犯知识性错误的,更不会固执地坚持错误。轻视逻辑,哲学素养不够深厚,这绝对不是孤立的现象。
我们学科轻视逻辑、忽视逻辑,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不少的逻辑瑕疵。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概念反映的是不同的事物,变换概念,事物及其关系随之而变。数学、物理、生物等保持其概念的稳定性,但是,我们的学科,在某些教授那里,就可以变为语言、言语、文化,或哲学,甚至于道德。在概念的关系上,有的教授能够说出男人与女人的概念是“人”,但是,在面对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时,不是按照逻辑选择“语言”,而是****惯性地选择了“语文”。几十年来,没有人用逻辑来考察“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种概念,它们的属概念是语言,命名者不遵从逻辑,轻率地提出了一个不合逻辑的虚假概念。教授们接受“语文”这个虚假概念,提出观点时不惜违背逻辑。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与其自身保持同一,保持着概念的确定性和一致性。违背这一逻辑规律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语文的规律’主要指向语言的功能即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对“语文”我们解释了数十年,是把它当作一个概念来看待的,而语言是一个具有确切含义的概念,“言语”在索绪尔那里也有明确的定义,“语文”、“语言”和“言语”是三个概念,论述“语文”,却马上转换到其他概念上,这是把有联系或者相似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逻辑上称为“混淆概念”。混淆概念几乎是每个“语文”专家都犯过的逻辑错误。在概念的划分上,逻辑要求“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划分的子项之间应是互相排斥的”,有的教授把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四类,这种划分一个类型一个标准,四种类型的关系重叠、重合,严重违反了划分的原则。不服从逻辑,可以随意地提出理论主张,建立个人的理论体系。近三十年来,在学科对象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出版的研究专著超过一百部;各种教学流派层现叠出,乱花迷眼,大语文、真语文、本真语文、青春语文、绿色语文、生

母语教育的“死穴”究竟在哪里?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