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我的备课故事及体悟
孙双金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
“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见于《列子·汤问》)。后来用“知音”指特别理解、懂得欣赏自己的人。
古今文人作文章时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每一篇文章,甚至每句话,每个词都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心血。我们今天的读者怎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呀!作者把无限的情感倾注在文章当中,我们读者唯有“披文以入情”“潜心会文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方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做文本的真正知音。下面我结合自己备课的实践谈谈我的感悟和体会。
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语言
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也有人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管哪种说法,语文都离不开字词句篇,都离不开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千古名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教过的人太多了,好象大多在字面上疏通诗意之后就让学生背诵一下了之。我在反复吟诵这首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尤其是“忽闻”这两字特别值得玩味,按情理,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汪伦早到哪儿去了呢?既然汪伦盛情相邀李白来家作客,怎么可能不去家门口送别李白,让李白孤身一人离开呢?既然李白和汪伦已成为好友知己,李白怎么会不辞而别呢?是李白故意为之,还是汪伦故意为之……这诗歌中可想象的空间太大了,值得推敲。于是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踏歌相送呢?请大家展开合理想象,看看哪位同学想象最合理,最丰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一环节特别出彩,课堂上精彩纷呈,博得阵阵掌声。为什么教学能出彩,归功于对“忽闻”二字的咀嚼和推敲。

再举一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于是乎读《泊船瓜洲》想到的就是“绿”字的炼字推敲,忽略了对整首诗意诗情的把握。我在初备这首诗时,也受到传统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绿”上,但是随着备课的深入,我越来越发觉“绿”字不是这首诗的诗眼,“绿”字不能统领全诗。那诗眼是什么呢?经过反复吟咏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rry201208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8-10-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