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命的学问——孟子与保罗人生观比较研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4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垒,茎 日 期:丛!!:!!:乡多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垫叁 导师签名:磋益越!日期:芝么!!:多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自从基督教与儒学在中国社会相遇以来,会通儒学与基督教就成为困扰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错综复杂。单从学术的立场来看,研究方法的不成熟也是造成这种困扰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近代以来,在国家、民族利益及民族情感的纠缠中,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始终没能摆脱“判教”思维的局限,而使得儒学与基督教这两种异质学术的会通变得格外复杂和艰难。在“判教”的思维框架中探讨异质学术间的会通问题,总难避免陷入以己之是为是、以人之是为非, 或同于己者是之、异于己者非之的思想怪圈和误区,于是相互攻讦成为主调,会通问题反而被搁置一旁了。为了避免由此一局限所造成的理解障碍,本文从比较研究而非判教的立场出发,各如其是、是其所是地呈现孟子与保罗人生观中那些充满分歧而又各具特性的智慧,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拓展儒学与基督教会通的渠道和空间。
孟子与保罗分别代表着两个性质迥异的文化传统,一个是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传统(独立的思想史传统),一个是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信仰传统(先知一使徒传统)。在这两种异质的文化传统中,成立着儒学与基督教两种性质迥异的真理言说。这就意味着,孟子和保罗是在各自的话语系统中,按照各自的是非尺度思考和言说人生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保罗以为“是”者,孟子以为“非”,反之亦然。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是要透过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分歧,揭示不同是非尺度中的独特智慧,而不是在被比较对象之间判是非、论高下。因为要论断是非高下,很难避免研究者个人观念和好恶的影响,因此便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公正。基于此, 本文将平等看待孟子和保罗人生观中充满分歧乃至对立的思想信仰,公平地视其为“两种生命的学问”。
走出近代历史阴影的儒学,要在与基督教对话而非对立的态势中,重新认识和理解基督教的智慧,就必须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基督教的上帝观和真理观。在基督教的话语系统中,上帝既非人的心理幻象,亦非纯粹哲学思辨所及的最高抽象物,而是集创造、拯救和审判于一身的“主”。作为道成肉身的上帝,耶稣基督既不同于尧舜周孔、释迦牟尼、穆罕默德,更不同于任何一个“涂之人”,他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目jjj■iiiii目iii}■i-《|-一I‘■■■E■■目目Eii■ii■■ij$_■■_■■_■■‘■ij■■■■■■■■■■目■■|■■■E■■■■■■■●■■■_
永远只是他所是的那一位,并且是独一的那一位——上帝。在真理问题上,基督教信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论域——作为真理源头的上帝以何种方式向何入提供和显现真理的问题,也就是上帝作为终极意义的启示者如何将他的真理给予人的问题。这些是理解保罗思想信仰的前提。如果将孟子儒学的思想模式套入保罗的思想,显然只会造成理解的障碍和麻烦。孟子心一性一天贯通为一的思辨哲学体系, 有着对于“最高实钵”以及理性建构性真理的独特认知和言说,像保罗所说那样的上帝与真理,事实上从未真正进入孟子的视野。保罗相信和承认“上帝”和“上帝的真理”,所以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就不再是一个完整自足的真理系统,人也不再能够自然雨然地充当一切真理、价值_和意义的源头和标准。在有限的人之外有无限的上帝,在不完全的人言之上有完全的上帝之言。两者之闻泾渭分明,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一种认识代表了基督教看待世界、人生以及人的全部历史的根本态度和独特思考方式。而孟子儒学所讲一切“正大光明”的道理,则统统由人的心性所发出。人心是真理的源头、亦是一切存在其价值和意义的源头、还是人的神圣生命的源头。所以,真正的儒者其使命便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此种救世宏愿中,儒家不忍天地堕落、民命倒悬的悲悯意识(徐复观先生称其为忧患意识),作为最能契合中国入文化心灵的正统思想,维系中国文化之纲纪历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先生才十分肯定地说,孔、孟儒学的根本意义在于“挺立道德主体,开辟价值

两种生命的学问——孟子与保罗人生观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456465
  • 文件大小7.89 MB
  • 时间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