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现代化历程研究.ppt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现代化历史的研究是需要多学科综合的重大课题,,是需要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来承担。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相对来讲更为坎坷曲折,更为复杂,一些中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初步研究,仍然需要年轻学者们继续进行探讨。这一题目可作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来讲。我们这一讲只能是一个“引言”式的介绍,为同学们以后的研究作一些准备。
第14讲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研究
本讲主要含三方面内容:
一、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研究架构
二、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与分期
三、影响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将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研究架构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进展——在“革命史”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史”范式,对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大变革给予新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
而在“现代化史”范式内,又出现了大致4种研究架构:
1、“器物——制度——文化”三段式或三层式
甲午战败后,郭嵩焘提出中国人学****西方的“器物——制度”两段式;后来梁启超发展为三段式:
先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自强运动;
甲午战败后,“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近十年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新文化运动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耀基的三段式:
器物技能——制度——思想行为
台湾大学教授殷海光提出:外层(器用)——中层(制度)——内层(价值观等)
大陆学者的三段式有几种:
物质——制度——心性;
技术——思想——政治;
观念的转换——企业的创办——民主制度的汲纳等
2、结构功能主义架构
《中国的现代化》:
主要用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整体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之间及各部分对整体产生影响和作用,重要之处在于其中的动态平衡)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注重政治现象的客观情形,而不是首先着眼于政治制度、理想目标等)方法,
分两大段时间(20世纪前,20世纪),
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社会整合、知识与教育等5方面来研究中国现代化历史;
在空间上,除了讨论上层的政治、宏观的经济、普遍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外,还对社会尤其是基层的情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关各个时期中县级乃至县以下的权力构成和运作机制、乡村的宗族制度、城乡人民的家庭结构及思想观念,都有扼要而深入的分析讨论,
对中国学者有多方面的启发。
但是它忽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革命,抹煞各种制度的根本差异;在把俄国、日本与中国的政治结构进行比较时,始终围绕着“集权与分权”,而不是围绕着专制与民主的问题进行分析。反复强调俄国和日本的高度集权、而中国名为集权实为分权,是前两国现代化成功而后者现代化挫折的关键。
3、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
台湾学者李国祁、张朋园、张玉法共同主持
他们认为开展区域性研究的意义在于:一、中国有广大的幅员,传统背景与现代化的关系复杂,在甲地某种传统是助力,在乙地则可能变成了阻力;由于区域的不同,人的性格也有区别,从而“民族性”也非如有人认为的全然不利于现代化,而是无绝对的是非得先。二、西方的冲击迫使中国不得不变而且必须及时求变,但西方文化和外商、外国投资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尽相同。
张朋园认为, 区域研究的共同新发现主要有:
1、领导阶层的强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自强运动成就微小,原因是其领导阶层是非常传统性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中国的领导阶层才为之一变。
2、中国19世纪的工业化努力,犯了策略错误,误蹈重工业的陷井,白白浪费了三四十年时间。
3、社会变迁的迟滞, 最明显的是土地分配不均问题没有改进。
4、人口压力、帝国主义和天灾人祸等等造成动乱,动乱与现代化两不相容。

中国现代化历程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ovend
  • 文件大小313 KB
  • 时间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