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来访----阿拉伯和以色列的一次影像对话.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次以色列人和埃及人的影像对话
前几天看了一部以色列的电影《乐队来访》(Band’s Visit)。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写现代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关系的电影。影片引起了我复杂的情感,让记忆如胶片般闪回到了很多定格的瞬间:
镜头一:
2008年11月,午后清凉的秋日,在访问了一个以色列的基布兹农场之后,我和几个以色列朋友开车登上了戈兰高地,登高远望,脚下是起伏的大地,潋滟的湖泊,山风徐来,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在中东战争时期,这里并不是用来看风景的,而是显著的战略要地,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这片高地就从叙利亚的版图划入了以色列。我问以色列的朋友:“以后这里的归属会怎么处理?”他说:“你看看地形就知道,只要叙利亚在这里布置一些武器,我们底下的这些平原地区就会完全处在被动状态。我想,我们是需要得到更多和平的信心吧!”这也正是两个国家漩入扯皮状态的原因,以色列称只有叙利亚同意签署和平协议之后我们才能归还高地,叙利亚称,在没有归还格兰高地之前,一切免谈。
镜头二:
2008年12月底,我在突尼斯南部沙漠拍摄,记得当时是在绿洲托泽尔,早饭的时候我们的陪同马森·泽东(后缀是他自己加的,因为喜欢***的诗词)看上去非常疲惫,眼睛通红,神情沮丧又焦虑。他说,我昨晚一宿没有睡着觉,以色列进攻加沙了,我们死了很多人。”之前我们也聊过巴以中东问题,马森并没有象今天这样用“我们”来称呼巴勒斯坦,似乎是这种极端的危机,让他站到了和犹太人相对的阿拉伯人的阵营。以色列方的进攻原因是对哈马斯在加沙对以色列发射火箭炮的回击(27日一枚火箭炮射入以色列,伤及一人,后不治身亡)。以色列发动空袭的第二天,统计数据显示巴勒斯坦方两百多人死亡,七百多人受伤,死者中包括哈马斯成员,更有大量的平民。
镜头三:
2011年6月,在北京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大使安泰毅送我一本他的摄影集。这是他在华近四年拍摄的作品精华。我说还是在影集前写点什么吧!大使开玩笑地把两只袖子往上掳到胳膊,做出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说:“让我想想写点什么。”那一瞬间,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两只小手臂上的伤疤----几乎和手臂等长的伤疤!异常醒目。大使说,这是以前服兵役的时候留的。以色列所有的犹太公民都需要服兵役,男子三年,女子一年。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候,他19岁,参加了这次中东冲突中最具历史转折意义的交战,也留下了***和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印记。“你知道,我的人生格言是来自***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一个“打”出来的国家,以色列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从国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减退,为了保卫国家,全民皆兵。
因为有很多不同的机缘,我结交了不少阿拉伯国家的朋友,也结识了一些以色列的朋友,因为阿以间复杂的矛盾,让我的情感也总是在这个漩涡里颠簸。而每次他们的冲突都会让我心情沉重。看完《乐队来访》之后,让我感到了些许宁静宽慰,区别于政治的勾心斗角和军事的血肉冲突,电影以一种出离现实,却又紧扣现实的方式,让人进入到人类微观的内心,去思考共同的存在,彼此的距离。
影片的开始,在以色列的一个小机场,八个埃及男子被一辆小巴放下,他们身穿蓝色制服,肩上挂着黄穗肩章,头上戴着硬顶黑檐帽,黝黑的肤色,特殊的打扮,列队的作风,以及身在异地而略显古板的身体语言,让他们无论走在哪里,都和周围的环境形成戏剧性的反

乐队来访----阿拉伯和以色列的一次影像对话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