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品诗―评图―配画”教学法探析.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品诗―评图―配画”教学法探析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独占一隅,不可忽视。本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的要求,从中国诗画悠久的历史、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出发,结合教学实例,对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品诗-评图-配画”教学法的实施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精湛的语言,凝练的意境流传至今,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工于音韵。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中采用“品诗-评图-配画”法,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对于实现新课标中古诗教学目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有极大的帮助。
一、品读古诗,其乐融融变身“美食家”
(1)找趁手碗筷――自主识字。古诗中的识字教学,先要从最基本的读准字音开始。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自行解决,教师只需检查反馈即可。接着便是识记字形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对于“我会写”的字,也可以交给学生相互提醒――如何正确书写。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就像引导学生去找一套趁手的碗筷,为畅享美食打好基础。
(2)饮餐前靓汤――熟悉诗人。“诗由心生。”每首古诗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诗人心灵的映照。为学生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生平,就像奉上一煲餐前老火靓汤。例如《回乡偶书》,只有让孩子们熟悉诗人写作的背景,学生才会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更深的体会。我这样对孩子们说:“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叫作贺知章的大诗人,他很年轻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做官,到86岁才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却被家乡的孩子当成了客人。他心有感触,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如果学生不了解贺知章大半辈子离家在外打拼的艰辛,不明晰他在垂垂老矣的年龄才“落叶归根”的背景,又怎能理解诗人被家乡孩子当客人的错愕、无奈和伤感呢?
(3)品美味佳肴――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而是旨在通过吟诵把古诗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诵读中欣赏诗句,感悟诗意。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情境引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语感训练,并尝试着边读边想象古诗画面。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就像色香味各异的菜肴,能让“就餐者”保持读的兴趣,丰富读的收获。
二、评议插图,谠论侃侃生成“评论家”
正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诗文转移到课文插图上,通过画面去对应诗句,以图悟文。如在引导学生评论《草》的插图时,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古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原。看插图,你觉得文中的插图什么地方画得好?
”学生开始了再一次的咀嚼诗句。有些学生说:“图中的小草长得很茂盛,让我感受到了‘离离

“品诗―评图―配画”教学法探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