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动词“动”起来.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动词“动”起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叶圣陶先生通过慎微的观察,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触须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寥寥数语便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告诉了读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四年级孩子直观思维依旧强烈,一味地只靠读,是很难理解这几句话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找动词,明词义
师:仔细读这几句话,反复读几遍,要想读懂爬山虎怎么爬,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
(片刻之后,学生便找出了动词:触、巴、拉、贴)
师:谁能说说触和巴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学生不能回答)
师引导:仔细观察老师的手,你一定能明白它们的区别了!
师做动作:触――手掌轻轻地碰着黑板。巴――手掌紧贴黑板,手指做用力状。
生:只是轻轻碰到叫触,用力地抓紧叫巴!
【解析】
这些动词在这几句话中举足轻重。简单四个字,就是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必须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其中“拉”和“贴”学生比较熟悉,基本没有疑问。而对于“触”和“巴”,大部分学生的已有知识中未曾积累,自然不能说出两字的区别。教师若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学生依然难以直观感受到。语文的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的,此处教师用动作演示,也是一种学****的资源。而这种用具体动作解释动词的直观方式,能教予学生理解字义,并能将它们区分开来,运用到具体动作当中,让语文这门课程更具有实践性。
二、以身演,更直观
师:大家明白了这些动词,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吗?
(学生犹豫不决。此时,教师便利用“实物”演示,准备“献身”说法)
师:大家看老师,如果我把手当作爬山虎的脚,那么我的手掌又是爬山虎脚上的什么?
生:小圆片!
师:那么我的身体呢?
生思索后回答:是爬山虎的嫩茎!
师:对了,现在老师就是一株爬山虎,仔细瞧瞧我是怎么往上爬的。
师做如下动作:手臂伸直,手掌先轻轻接触黑板,再用力抓住黑板,边引导:老师刚才的动作可以用两个动词来说,是什么?
生:触和巴。
师:(把手臂弯曲)细丝弯曲了,我的身体怎么了?
生1:更靠近黑板了。
生2:被脚拉了一把。
生2:嫩茎更贴近墙壁了!
师:对,现在的嫩茎已经紧贴在墙上了!我再来做一次,大家用上刚才的四个动词,再来说一次。
(师做动作,生看着老师的动作提示,用上四个动词,完整地说上了这几句较难理解的话)
【解析】
圆片、细丝、嫩茎这些事物若没有实物呈现在孩子面前,触、巴、拉、贴这些动词也不加演示,那么孩子们只能在脑海里想象这些事物的变化,凭他们的直观思维是很难想象出的。加之“弯”“拉”“紧”等是有因果关系的: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样的因果关系,该如何启发?教师“就地取材”,把自己的身躯当作爬山虎嫩茎,手臂便是细丝,手掌当作圆片。这样一来,让爬山虎如何触着墙、巴住墙,如何拉嫩茎,如何紧贴,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黑板上,学生一看就能一目了然。之后再来读课文,学

让动词“动”起来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