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doc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望长城》看中国纪录片理念的转变[摘要]《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新阶段,它的出现和跟踪拍摄,以及视听并重的纪实观念,堪称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发展提高的主要标志。它实现了空前的艺术突破,即纪录片声音观念和实践的全面突破,并采用纪实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成为我们影视纪实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关键词]《望长城》;纪实性;人文性;叙事手法《望长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时代开放、务实潮流的拉动;也是人们求真创新思想的呼唤;更是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走向。它颠覆了一些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让由于种种原因而游离于本性以外的中国纪录片找到了回归之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也为它的未来找到了一条能够长期成长的道路。英国纪录片导演与制作人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同时,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任远教授在《纪录片的理念和方法》一书中提出纪录片的三个条件,即“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非扮演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石”、“非重现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他强调指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并且暗示着纪录片另一重要职能,就是影响受众的观念与想法。任远教授所指出的以上两点,在纪录片《望长城》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它是中国纪录片理念转型的典型作品,因此学术界称《望长城》为“中国经典纪录片”,是颠覆以往纪录片风格的巨作,具有跨时代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对纪录片的拍摄有了新的探索,特别是通过与国外机构合作的途径,进行学术及技术上的交流切磋,使他们接触了一些新的纪录片摄理念,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望长城》是中央台与日本TBS联合拍摄制作的,首次借鉴、吸取世界纪录片创作领先国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统创作模式反思后创新的杰作,是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纪实性手法的展现纪录片《望长城》以“长城”作为主导线,用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的形式,考察长城修建、变迁的全过程。全片共分为四部,即《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火散尽说沧桑》,全面地介绍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对当地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内容。它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更多的是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首先,全片都是采用主持人串联解说词的形式,用镜头真实的记录当地普通人家的生活状态,没有虚构、扮演和重现,真正的体现了纪录片的精髓——纪实性。其次,全片采用大量的同期声和实况音效,包括记者的解说,对当地居民的采访,自然界发出的声响等,尤其是主持人的解说词,让观众觉得主持人是在和自己交流亲身经验,让人产生真实感和认同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融入主持人的思想,影响观众的想法,这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职能。吕新雨教授指出:“纪录片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一个有关现实的文本,是一个事实和意义的综合体。它的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者的足迹。思想,惟有思想才是纪录片的纲,纲举目张,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讨论形式才是有意义的。”根据吕新雨教授的《纪录片理论》一文,不难发现,纪录片是给观众思考的一种媒介,而不仅仅是传输信息的载体,因此,引导观众、影响观众、使观众产

从《望长城》看纪录片理念的转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