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品参考两种校内管理制度产生方式的比较.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两种校内管理制度产生方式的比较
李伟涛作者简介:李伟涛(1979-),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法规、现代学校发展。
摘要:在中小学,校内管理制度的产生方式有两种:自上而下制定与内生。本文首先指出了自上而下制定制度的缺陷,然后在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论的启示下,提出了一种与自上而下制定制度相对应的制度产生方式——内生,最后则着重对两种产生方式进行了辨证思考,论述了两者的互补性与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关键。
关键词:校内管理制度;自上而下制定;内生
在众多中小学,校内管理制度都是由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层自上而下制定出来的。那么,这种制度产生方式合理吗?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式吗?为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自上而下制定制度的缺陷,然后在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论的启示下,提出了一种与自上而下相对应的制度产生方式——内生,并将这两种制度产生方式进行了辨证思考,以期能够对当前中小学开展制度创新开阔思路。
一、自上而下制定制度的缺陷
自上而下制定制度,实际上是学校领导者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兴趣偏好转化为学校规章条文的过程。这种制度产生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层的作用,提高制度出台的效率。但这种方式并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制度,因为它存在两个方面的明显缺陷。
1、制定过程中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与不充分性
要科学地制定一项规章制度,必须掌握充分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不仅包括学校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等知识,更包括该制度涉及到的当事人的需要、利益和观念,即当事人(尤其是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到底愿不愿意学校出台某方面的制度;制度制定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利益或损失;制度出台后他们有没有能力和观念保证制度的执行等。这些信息掌握得越充分,就越能保证所制定的制度符合当事人的需要、利益和观念,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保证制度出台后执行的顺利、可行。
但实践表明,学校领导层虽然对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并且最后通常会征求一下教师的意见,然而这远远不能充分掌握上面所述的知识、信息,尤其是师生员工的需要、利益和观念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分散地存在于每个师生员工头脑之中,而学校管理者仅仅靠征求意见自上而下地制定制度,必然导致信息不对称。
具体讲,学校领导层掌握制度制定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而师生员工往往不清楚,而且大多数校长是上级任命而不是教职员工选举的,使得学校领导层通常首先向上级负责,了解并满足上级的需求,而不是向师生员工负责,了解师生员工的需求,同时,在众多教师观念里,制度就是压迫、控制,因而一些教师参与制度制定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必然导致双方不能实现平等、有效的沟通,师生员工的信息不能充分上达,以致于制度体现的是学校领导层的意愿,而师生员工的意愿只有非常有限的体现,甚至得不到体现。英国著名法学家哈耶克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只能拥有为所有社会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从而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运行所依凭的大多数事实也都处于无知的状态。”[1]
2、制定结果的认可度不高
制定过程与制定结果密切相连。信息掌握不充分的制度制定过程,必然容易导致教职员工或学生家长对制度的认可度不高。
所谓认可度不高,就是教职员工或学生家长等制度当事人,不愿或不能接受所制定出的制度。之所以“不愿接受”,是因为自上

精品参考两种校内管理制度产生方式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陈晓翠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