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应激性心肌病2014.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应激性心肌病 (Tako-Tsubo综合征)概述应激性心肌病是指在无明显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由心理或体力应激引起的,以短暂性心尖及左心室中部无运动或运动减弱为特点的心肌疾病,通常伴有心底部运动代偿性增强。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有心肌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990年首次被日本学者Sato等报道并命名为Tako-Tsubo(章鱼篓样)心肌病;因其发病早期特有的心尖部收缩功能障碍,又称为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BallooningSyndrome);因该病发病前均有明显的应激史,且发病时病人血浆儿茶酚***等应激性物质水平明显增高,也将该病命名为应激性心肌病,目前更多的学者用此名。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将其归为获得性心肌病的一种。主要内容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预后流行病学在拟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常累及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约为男性的6~9倍;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找到明显的诱发因素;在日本、欧洲、南美多有报道,近年在我国亦有报道;在世界范围内本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主要在于识别率的增加,因心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该病能被准确诊断。病理生理学机制迄今为止,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儿茶酚***学说、微血管病变学说、冠状动脉痉挛学说和心肌炎症学说等大部分学者认为,突发的情绪应激导致高水平的儿茶酚***可能是极为重要的机制。该病在绝经期妇女中高发,提示女性激素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作用不清,但有报道说多个病例显示具有相同基因的中年女性如姐妹俩可先后发病病生学机制----儿茶酚***毒性作用任何导致儿茶酚***水平增高的疾病均可能引发应激性心肌病,如蛛网膜下隙出血、脓毒血症、呼吸衰竭等,上述疾病可导致生理性应激状态引发该病。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在前降支旋段过长的情况下,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更容易引起心尖部心肌的暂时性缺血,而心底部由于有多支冠脉供血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增强。缺血引起心脏交感神经进一步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当超过机体的降解能力时,便消耗线粒体内高能磷酸键的储备,同时减弱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心肌的收缩力。病生学机制----儿茶酚***毒性作用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在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环节中,儿茶酚***起着重要作用,但后者是作为疾病的病因还是结果尚不清楚。应激导致的儿茶酚***分泌紊乱,且心肌的交感神经分布情况可通过SPECT(putedTomography)进行判断。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心尖部交感神经功能不良包括失活和功能亢进,并在随后的数月内逐渐改善。病生学机制----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有研究显示,精神压力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情绪应激可作为启动因子导致应激性心肌病。Kurisu等研究发现1例患者存在弥漫性多支血管痉挛现象,日本患者中,导管室进行激发试验可见高达15%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Elesber等评估了心肌的灌注情况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其左室室壁存在多处灌注不良,其不良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Kurisu据此提出微血管功能障碍可引发该病的心肌缺血,并在左室心尖部球型扩张部位出现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与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p氧化能力减低导致的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

应激性心肌病2014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557281760
  • 文件大小935 KB
  • 时间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