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反规划”途经》引言:寻找“土地之神”.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反规划”途经》引言:寻找“土地之神”这是一场发生在“天堂”里的灾难,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起的海啸吞没了印度洋沿岸的美丽海岸和近30万人当地人以及来此寻找梦幻“天堂”感受的世界各国的度假者(图0-1,2)。图0-1,2海啸印度洋海啸灾难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涉及科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国内在这方面较为严肃的讨论尽管不多,却庆幸看到一些科学家与环境保护人士关于对自然是否应“敬畏”的争论。我觉得应该更全面而深入地展开,这对唤起全民族的国土生态安全的危机意识、澄清人地关系的大是大非、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含义都是非常有益的。我是一个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规划师,而景观规划以协调人地关系为宗旨。所以,我今天也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讨论。思考所基于的事实是:灾难发生在一个文明时代的“天堂”里,美丽的花园、豪华的酒店,瞬间成为废墟;夺走了近30万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现代科学知识武装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远岛屿上孑遗的史前部落却能在大难中安然无恙;科学家检测到了地震的发生,科学知识也告诉此后必有海啸,却未能使陶醉的人群免于死难。当然,海啸灾难只是个引子,更多的是想借题发挥,展开关于中国当下城市化背景下的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讨论。:国土生态安全乃头等大事。几千年的文明并没能使人类摆脱自然灾难的威胁,它们随时都在身边发生,甚至可以在“天堂”里发生。华裔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在70年代写了一本书叫:《景观的恐怖》(Tuan,Y.-F. 1979),讲述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景观:森林、沙滩、河流、城市,实际上都潜伏着灾难的恐怖。世界上的许多文明是在突然降临的自然灾难中消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特别是洪水灾害,史学家认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因为组织治理洪涝灾害的需要而发育形成的,而夏族首领大禹也恰恰是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拥戴的。国土生态安全,是继人口问题之后,当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我们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和西方宗教的伦理,靠避孕套、手术刀、开荒斧还有“袁隆平”成功地应对了人口问题,那么,谁是保障这片超载土地上生态安全的“土地之神?”  思考之二:“超人”意识和虚拟世界导致灾难临头:面对30万文明人群的尸体,和史前部落的逃生奇迹,我们不禁要问:在应对自然灾难方面,人类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美国有一部关于星球大战的电影,描绘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时,是如何大规模出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来壮胆的,结果,在外星人的神秘武器下瞬间灰飞烟灭,倒是人间柔弱、优美的音乐,最终将外星人制服。我们通过机器强化和延伸了四肢,通过电脑和信息处理技术扩展了大脑,使自己成为“超人”;近现代技术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虚拟化的、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中:500年一遇的水泥防洪堤团团包裹着城市,以至于在河边而看不到水竭水满,在海边而听不见潮涨潮落;我们渠化和管化大地上的水系,以至于不知道水从河来、水边还硬又生物;我们斩山没谷,“三通一平”,以至于忘记了地势之显卑。我们对真实而完整意义上的自然越来越陌生,不再有机会像史前人那样,像田里的农民那样、像海边的渔民那样,感受她的呼吸,领会她的喜怒表情,对大难来临前的种种预兆漠然置之。所以,现代人在应对自然灾难的能力方面退化了。间接的书本学****永远代替不了真实自然存在的体验。因此,如何让城市与自然系统共生,使现代城市人能感受自然的过程,重新找回真实的人,是塑造新的和谐人地关系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大自然有天生的敬畏和热爱之心, 敬畏是因为千百万年她不断赫人以灾难降,并在其基因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热爱,是因为大自然赐人以食物和庇护。人类这种天然之心正是萌生“神”与宗教的土壤,也是大地景观吉凶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本源。如果我们过分依赖近现代科技赋予我们的“超人”能力,而将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自然人的能力抛弃,将“神”或敬畏之心彻底埋葬,灾难必然降临。演绎哲学家们的话说:“超人”诞生宣判了“神”的死亡,“神”死了,则人不得不死(海得格尔,1996)。承认人需要对自然力和超感性世界的敬畏,与我们信奉唯物主义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拯救人类之前,须首先让“神”复活,而神的复活有赖于放弃“超人”意识,回到真实的、平常的“人”。思考之三: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史前部落在海啸灾难中的安然无恙,显示了乡土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分为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在这里特指大地上的文化景观)两类,人类关于自然灾害的经验往往通过它们保留了下来。前者如祖先的遗训、风俗****惯、某些听似神秘的禁忌等。后者是大地上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人地关系实验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当地人与自然力的不断较量、调和过程打在大地上的烙印,值得我们保护和珍惜。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个人口与资源压力下的城市化时代,我们不能指望

《“反规划”途经》引言:寻找“土地之神”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