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第一节概述一、概念DIC是一种继发于某些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以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相继激活、并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和溶血性贫血。二、DIC的基础疾病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称为DIC的病因。分类常见原发疾病或病理过程感染性疾病败血症、ET血症(30%)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肺、消化和泌尿系癌肿,在转移性癌肿多见(25%)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20%)广泛组织损伤大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挫伤或烧伤(%~15%)肝、肾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肾小球肾炎休克大出血、过敏性或ET性休克胶原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SLE、硬皮病、新生儿硬肿症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血症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阻、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心室或大动脉瘤血管内溶血不适输血其他 主A气囊装置,体外循环,动物***等。无论在何种原发病条件下,能使凝血系统激活,触发和促进DIC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称为DIC的触发因素(triggeringfactor)。以下为主要的触发因素:①组织损伤,释放TF;②VEC损伤;③细菌内***;④抗原抗体(Ag-Ab)复合物;DIC的触发因素⑤蛋白水解酶类;⑥颗粒或胶体物质;⑦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等促凝物质清除纤溶酶,FDP,内***等坏死组织,细菌等“封闭”其功能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蛋白C、AT-Ⅲ、纤溶酶原等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灭活障碍肝细胞坏死,释放TF肝功能严重障碍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孕妇3周始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降低酸中毒时凝血因子酶活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加强,肝素抗凝活性减弱血液的高凝状态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巨大血管瘤时微血管血流缓慢,出现涡流低血容量时,肝肾抗凝和纤溶功能受损微循环障碍DIC的诱因分类类型常见因素机制促进凝血过程血液高凝状态血液中凝血物质和血小板数目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可见于妊娠妇女微循环障碍正常血液流速较快,能将血浆中出现的少量活化的凝血因子及微小的纤维蛋白凝块稀释并运走;若微循环血流缓慢,血小板和红细胞易聚集,加速微血栓形成缺氧及酸中毒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也可以损伤血小板及红细胞,促进凝血物质释放抑制抗凝血过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清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及内***的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损伤时,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而易发生DIC肝功能障碍正常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血浆凝血因子及抗凝物质,也能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纤溶物质,在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患者体内的凝血和纤溶过程紊乱,极易发生DIC。抑制纤溶活性纤溶功能降低过度使用纤溶抑制剂,妊娠后期、糖尿病等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基本要素: Virchow三要素血管:血管结构和内皮功能正常血流:血液流变学正常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的质、量正常第二节DIC发生发展的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aoshen1985
  • 文件大小5.36 MB
  • 时间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