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公德、私德与高校师德建设.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公德、私德及其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马建省,杨红娟(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摘要:公德私德问题,已成为近期广泛关注的问题,到底是私德膨胀,是公德没落,还是公德私德化。面对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本文从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和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并从私德涵养和公德践履两方面共同进行高校师德建设。关键词:公德;私德;师德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公德、私德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由来,在我国由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这对概念。当时,他深深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只强调“束身寡过主义”的德育,因为自孔子以来,注重的都是私德的培养。所谓的“德”,主要指个人道德和操守,无论是仁、义、礼、智、信等重大道德原则,还是忠、恕、孝、悌等基本道德规范,都是针对个人品质而言的;并且,孟子也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①梁启超先生认为,儒家这种重私德轻公德的伦理倾向是导致中国道德“日缩日小”的重要原因。1902年3月梁启超先生写了《论公德》一文,指出中国传统道德“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二焉”,由此“而国民益不复知公德为何物”②,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这并不能得出梁启超否定私德的意义和作用。1903年11月,他又写了《论私德》一文,指出了私德的重要及对公德的重要作用,“私德者,人人之粮,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并且在《论公德》一文中,梁启超还指出,“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为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③,“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也”④,并把公德定义为“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只所以为国”的道德,强调“公德者,诸德之源也。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此理放诸四海而准,倚诸百世而不惑者也。”对公德和私德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两者的关系,其根本目的在于由尚私德转变为重公德。对于公德和私德的概念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公德是人们在涉及对社会整体具有相应义务和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公共生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际道德和交往道德等;私德通常指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个人品德等。也就是说,公德具有公度性、他律性和制度性,而私德则具有私人性、自律性和自决性。但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用以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是道德的一体两面,二者密切联系,对此,梁启超在1912年所著《中国道德之大原》一文中谈到:“自主观之动机言之,凡德皆私德也。自客观影响所及而言之,凡德皆公德也。”⑤,关于从主观动机上看凡德皆为私德,从客观影响上看凡德皆为公德以及“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⑥的见解,至今对于我们认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仍有一定价值。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把教师的职责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我国把教师的职业定位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论公德、私德与高校师德建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