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天问》.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评论]试论《天问》体现的楚民族心理与屈原的历史反思[提要]  本文试图将屈原的重要作品《天问》置于楚文化背景之中,从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揭示屈原作品中所体现的特殊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联系作者的亲身经历,探讨作者在作品中对历史的批判与反思。[关键词]天问  屈原  楚民族心理  历史观  批判与反思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源头之一,同时也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结晶与载体。无论从形式内容到思想内涵都体现出与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学迥异的特色,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天问》作为《楚辞》中一篇独特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楚辞一般的地域特色,而且还有很多与其它楚辞作品不同之处。全篇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而无一作答,句式不象《离骚》、《九歌》那样自由灵活,基本上是四字一句,也没有《楚辞》惯用的语气词如“兮、些、只”等。《天问》没有《离骚》那样充沛浓烈的个性化抒情,也缺少形象的塑造,因此文学性明显不如《离骚》、《九歌》等篇。但《天问》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两千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不断研读它,为它所感动,所启迪。司马迁在《》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可见,早在汉朝,与屈原有过相似经历的太史公就已从《天问》中读出了屈原深沉的感情,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天问》决不会是一篇干巴巴的问题流水帐,而是作者有意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他采取了一种极为罕见的连缀问句的形式。《天问》的这种创作形式是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的,这种形式的来源很难说清楚,但它不会是屈原的首创,因为在屈原的其它作品中都见不到与《天问》相似的形式。我们知道,屈原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便是继《诗经》之后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之上首创了“楚辞”这种形式自由,摇曳多姿的诗歌形式,称为“骚体”。它对后来的汉大赋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整部《楚辞》中只有《天问》的形式与众不同,其遣词造句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令后代训诂家颇感头疼。基本是四字一句,表面上看与《诗经》相似,但又明显与《诗经》风马牛不相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近年来,北师大的青年学者过常宝先生在《楚辞与原始宗教》一书中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他的论述令我很受启发:“从《天问》中那些令人难以索解的问句形式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对形式的过分迁就的倾向,这种倾向显然超出了一种风格的要求,它应该来自试问以外的某种规范。”过先生认为《天问》的形式来自于作者所熟悉的某种巫史文献,他对这一文献进行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改造,使其能够在有限的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接着过先生又以大量篇幅引证世界上现存的较为古老的宗教文献中连缀问句的实例,又用我国上古其它巫史文献中使用问句的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我虽然并不完全理解他的观点,但这使我认识到了《天问》可能是屈原借鉴了一种楚国固有的原始文献形式加以改造的结果,藉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其实,我国著名社会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对这一问题已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曾引用梁启超的观点:“《九歌》、《天问》等篇,盖犹胚胎时代之遗响焉。南人开化,后于北人,进化之迹,历历可征也”,然后指出:“这(指《天问》、《九歌》等作品)似乎是过去文学史上的一种惯例:越接

试论《天问》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9-03-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