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0-社交网络学习笔记.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社交网络学****笔记——微博篇第一个转发MichaelJackson住进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的,是***;第一个发布李开复离开谷歌的,是新浪微博;第一个在全球转发汶川地震消息的,是***;第一个在全国发布西安地震消息的,是新浪微博;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第一个…什么是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猛击查看更多记得李开复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四大趋势是:本地化、移动化、社会化、实时化。可见,微博独占其三。起源——***想听更多***的故事?猛击这里Why140?这是微博的“无线印记”,手机发短信最多的字符就是140个,(当初EvanWilliams推出***服务的初衷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其实就微博系统的功能实现而言,字数不是障碍,于是在产品中文化时,并没有考虑“1个汉字=2个字符”,而是直接140个汉字了。140的文字降低了用户的参与门槛,精简后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加灵活——社交网络的功能核心就是减少信息的流通成本,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如是而已。“博客”VS“微博”Blog是信息的整合发布,而微博则是信息的粒子流。对于Blog,作者往往惜墨如金,斟字酌句,追求的往往是把玩文字的快感;而对于微博,只言片语,要的就是那种直抒胸臆的洒脱。因为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成本很小,加之爆发式传播的特性更能满足用户的“表达欲”,互联网用户(主要是社区用户)的热情迅速发生转移——于是,Blog的落寞衬托了微博的兴起。有了微博,你满足了吗?微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如此之高的人气?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可以很好诠释,直接上图,大家都懂的。关于微博用户参考传驰的一份数据,目前微博的用户可以分为四类,如图:从以上数据中,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只是把微博当做信息收集的平台(%),近一半的用户把平台看做宣传自我观点的渠道(也可以说是自我营销),%的话题参与度从侧面也显示出微博的交互功能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需要指出的一点,以上这种用户划分并不是互斥的(有的用户既属于自我表达型,也属于八卦***型),甚至在某些情况中,可以互相转化(如一个八卦***型的用户忽然遇到某个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立刻转化为讨论与参与型)。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分析出这种动态流变的规律,便可以设计出相应的用户行为模型,以此把握微博产品今后的市场走向(包括功能和推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期待分享。“找人”VS“找信息”微博用户一般是还是找人呢还是找信息呢?在笔者另一篇博文《》中也提过类似的话题,观点有二:1、“找人”为主:社交网络,关系为王当一个新手用户初次接触产品时,意味着来到一个陌生的社区,本能会带有防备心态,然而当发现其中有自己熟悉的人之后(可能是社会名人,也可能是自己的线下好友等),霎时会觉得亲切很多,参与信息的生产与发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就是基于“信任链”的信息传播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网络的的一个特点:一旦吸引某个用户,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个信息源,而是某个“社会化局域网”,由此带来的关系资源将是指数级别的。2、“找信息”为主:数字时代,信息为王据调查数据显示,%以上是单纯阅读信息和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对他们而言,微博可以看做是一个即时性相当高的信息搜集平台。即使是Follow别人,也只是为了获取有意义的高质量信息,并不把平台看做基于关系的交友工具。有趣的是,由于微博产品的特殊性,用户的线上身份与线下实名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加V的个人认证),所以用户在产出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带有“责任感”——别人知道我是谁,不能乱发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质量。结论:不明。(实事求是,目前还没有可靠的针对微博用户使用目的调研数据,一切都是YY……但从国内几大门户微博产品的运营策略来看,“名人效应”占了极大比重。)主流微博的对比环顾中国互联网,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移植国外已成熟的模式,业内称之为“借鉴”——然而“借鉴”是有风险的,在移植的同时要根据本土环境进行必要的改良,所谓“橘逾淮而北为枳”,如果是全盘Copy,往往水土不服,即使不挂也会半残(可参考国内某SNS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细心的用户会发现,本土微博相对于***多了一个“评论”的功能。可别小看了这个功能,此乃点睛之笔——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喜欢凑热闹”,你一言我一句的沟通方式无

2010-社交网络学习笔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行舟
  • 文件大小765 KB
  • 时间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