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戏节的“国际”之困.docx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青戏节的“国际化”之困字数:3175来源:精品阅读    2012年23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来自西班牙的《关于飞翔的湖泊》是一部具有“身体剧场”概念的戏剧,单看剧尾便知:观众们领到笔,在女主角的白色上衣上随意涂画。用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的话来说:“这部剧呈现的是当代剧场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戏剧。它突破传统戏剧表演,把摇滚乐、新媒体都用作其中的元素……但演员的舞蹈水平非常专业,一般人又表演不了。”荷兰的戏剧《斑比系列7》听名字很童话很动漫,表演却很晦涩,没有情节,节奏缓慢,开场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对话,静默、重复、延宕、碰撞、改变……观众在懵懂中,似乎一直没有摸到戏剧的核,又似乎有所感有所悟。……这两部戏剧均在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期间上演,前者还是开幕戏。相比前几届,这一次参演北京青戏节的国际戏剧和港澳台戏剧明显增多,国际荟萃单元汇集了英国、德国等11个国家的12部作品。“放眼望去,全是条条框框”。编剧史航在他的微博里这样评价青戏节中上演的国产剧目。而这种对比,也许是青戏节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带给中国戏剧界最好的思考。“国际”冠名要慎用从2010到2012年,这已经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第三次成功举办了。青戏节的原型是创立于2001年的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那时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剧团都踊跃参加,观众多是高校学生,影响力也仅在高校内部。后来,在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里孕育出了北京青年戏剧节,使那些已经毕业了、不再是学生身份的戏剧导演和演员们的作品也有了自己的平台。 2007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干脆从大学生戏剧节里面独立了出来。“2007年,孟京辉找到我,说想把北京青年戏剧节做大做强,做得更专业化,提高戏剧节的艺术含量。这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杨乾武先生回忆起北京青年戏剧节走向国际化时这样说。那一年后,他们陆续邀请一些国外的戏剧在国家话剧院的东方先锋剧场演出。2010年,北京青年戏剧节正式更名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正式邀请外国戏剧参演。第一年参加的国际戏剧只有四部,分别是俄罗斯的《沙滩上的船长们》、德国的《另一边,温柔震撼睡眠》、西班牙的《卡门》和韩国的《麦克白》。虽然还不成气候,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国外民间戏剧组织有了更多了解中国戏剧的机会,从而有了2011年中国戏剧第一次在世界最大的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亮相。 2011年7月,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组委会专为中国戏剧代表团设立的中国主题日活动隆重举行,导演孟京辉带队,黄盈、邵泽辉、辛欣、王翀、丰江舟、张琳等青年导演带去6部当代戏剧作品,全天候连续上演24天。这批戏剧人回国后也没闲着,立即投入到2011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并带回了6部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的法国戏剧,他们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单元,叫“阿维尼翁的味道”。至此,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搭建的这个平台初步建立了“输出去—引进来”这样的良性循环交流机制,目前已经和阿维尼翁戏剧节达成了战略合作,每年互派优秀作品到对方戏剧节上演出。当然,和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艺术节比,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处在成长时期。这些国际化的大型戏剧节、艺术节往往意味着更加庞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具有更强的国际号召力,会吸引更多国际大师的作品参演。它们往往以少数大师级的作品为核心,辅以外围的戏剧演出,北京

青戏节的“国际”之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