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视觉文化-表意践与感觉形构.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视觉文化:表意实践与感觉形构一一个全新的领域,抑或一门新兴的学科?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位仍然争论未休,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作为文化事件的视觉文化如火如荼的燎原态势。在男男女女的经验视野中,视觉影像占据的比重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视觉文化构成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言而喻,这必将重组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潜移默化地重塑我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视觉文化的存在如此显赫,以至于它很快就赢得学界的追捧而成为“显学”。需要明白的是,我们随身携带的任何语汇,换言之,我们所使用的诸多概念与范畴,其覆盖面有别而且有限,相互之间会有交叉、补充或龃龉,视觉文化也不例外。因此,首先应该弄清视觉文化描述的范围,跟其它描述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视觉是“首当其冲的感受”,我们的日常用语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证明。譬如,一瞥、回眸、盯梢、蔑视、凝视、远眺,见风使舵、视而不见、雾里看花、望穿秋水、目光敏锐、洞见卓识、坐山观虎斗,如此等等。有研究者感慨,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网络中,竟然交织着那么多视觉之线。①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与视觉密不可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都主要靠视觉来运行,理应属于视觉文化。显然,这种意义上的视觉文化涵盖了传统及当代的艺术领域。现今,引起学界热切关注的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视觉文化。如丹尼尔·贝尔所言,视觉文化是声音与影像尤其是后者来组织美学、博得观众,这一当代文化与印刷文化相对而言,它是多种诱因相互联动的结果。譬如,大众传播媒介、大众社会、消费社会、城市世界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快速流动等。②传播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按照本雅明对艺术品复制历程的考察,在文字能借助印刷复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木刻就已为版画的大量复制提供了技术可能,其意义不啻于开天辟地。而石印术则将复制技术带到一个全新阶段,它把批量复制的产品带进了市场。紧接着,照相摄影后来居上,“随着照相摄影的诞生,原来在形象复制中最关键的手便首次减轻了所担当的最重要的艺术职能,这些职能便归眼睛所有”。③无疑,视觉转向此时已然是呼之欲出。媒体技术高歌猛进、日新月异,传播大步迈向数字化、数码化、电子化、网络化、全球化,这将整个世界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图像文明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视觉文化转向也往往被等同于图像转向。本雅明曾把艺术史描述为艺术作品本身的两极——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交互式运动,但在照相摄影中,展示价值就开始全盘凌驾于膜拜价值之上。而在其后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冲击下,可供沉思冥想的艺术连同其神秘的效力更是荡然无存。环视我们的四周,可以发现,视觉环境的内容十分广泛。譬如,不知疲倦的电视剧,挖空心思的电影,机趣十足、鱼龙混杂的网络影像,布满意识形态密码的新闻、宣传,身份代入式的网络情境游戏,大同小异的旅游景区,等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视觉文化对男男女女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很多时候,他们洋洋自得地拿着手机、相机拍照、录像,并将其上传至自己的QQ日志、微博、Blog、雅虎相册等网络空间。人们被自己也参与制作的无数影像重重包围,宛若活在一个巨大的影院中,他们不仅与真实生活渐行渐远,而且相互之间也隔绝开来。居伊·德波的这个断言不无悲观,却也直击要害。技术的推进为影像艺术的无限生产提供了条件,“在20世纪21世纪初,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一个不仅仅是大批量消费艺术,而且大批

视觉文化-表意践与感觉形构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