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修心炼性的道践行意蕴.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修心炼性的道德践行意蕴摘要:修心炼性是个体基于人性的认知,自觉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进行道德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的道德实践活动。嵇康将修心炼性的道德实践功夫引入到养生实践之中。他把人性界定为人之自然欲望,认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就是满足人的基本欲望,并防止嗜欲的膨胀,倡导运用心智的分辨作用,心灵的净化功能,心志的磨练力量,心境的陶冶功夫提升和超越自然欲望,紧扣了道德实践的核心问题,彰显了道德实践的内在觉悟,内在超越价值和身心保健功能;对于激发现代人道德实践的动力,提升道德践行的能力,促进道德生活化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关键词:修心炼性;道德践行;嵇康;养生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道德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不仅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所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传统心性之学所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1958年元旦,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认为:“心性之学,……即论人之当然的义理之本原所在者。……正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亦是中国思想中之所以有天人合德之说之真正理由所在****总书记也曾高度肯定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认为其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是一种内在的源泉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心性之学所要探究的是人之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使道德实践之行与觉悟之知相依互进,推动对外的道德实践。目前学界主要关注儒家、佛教的心性之学。事实上,心性之学是儒释道共同的文化内核所在。正如《性命圭旨》所言:“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②特别是道家将心性之学与养生相结合,赋予心性道德修养以实践基础。嵇康即是这样一个代表。他著有《养生论》、《答难养生论》,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养生学文献。嵇康养生以修心炼性为重点,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践行意义,对于现代人重新认识道德的作用,激发道德实践的动力,提升道德践行的能力,推进道德生活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一何谓修心炼性?“心”字最早见于金文。《师望鼎》作,《克鼎》作。闻一多先生在《释朱》中称:“余谓为心脏字,为心思字,象心房之形。”③也就是说,心是象形字,既指实体性的心脏之心,也指功能性的意识之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欲望等内容。修心之“心”,显然是指功能性的“心”。“修心”是指整治人心之功能性行为,使之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古文中的“性”字是从“生”字派生而来。徐��《说文解字笺》:“生,古性字,书传往往互用。”徐复观先生通过归纳最早典籍中有关“性”的字得出:“性之原义,应指人生而即有之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说之本能。”④当然,并不是说古人把“性”等同于“本能”,而是强调“性”是先天固有,而非后天人为创造出来的,为道德实践提供依据。儒家、道家、佛教都有不同的人性预设,其意义在于借“人性”之固然,论证人之行为所应该如何的道理,倡导按照人的本***。所谓“炼性”,就是指在日常行为中不断磨炼,使人性显现出来。把“修心”和“炼性”结合起来,通过修整人心来磨炼人性,是一种内在超越的道德实践活动。修心的过程有两个方向,一是外向型,即通过修心控制外在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二是内向型,“它先使人向内把握到某种普遍的人性,达到某种人性的自觉,然后再以这种自觉向外来展开道德实践活动。”⑤如此

论修心炼性的道践行意蕴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