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北路壮剧的保与传承.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北路壮剧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北路壮剧孕育于北部壮族生产生活的土壤中,是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曾在北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北路壮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此,怎样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北路壮剧;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2-0087-06 一、北路壮剧的源流及价值北路壮剧流行于右江流域的田林、西林、隆林、凌云、乐业等县及百色市,被当地人称为“土戏”,这一个“土”字,既包含着当地人对北路壮剧的亲切感和认同,也表明了北路壮剧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环境。北路壮剧起源于民歌、唱“西”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壮族人民在劳动之余,在家里由有才艺的人三三俩俩坐在板凳上,以“八音”伴奏,坐唱故事,故北路壮剧最早被称为“板凳戏”;后来移到室外演唱,便称为“游院戏”;最后因观众太多而到广场演出,则称为“地台戏”。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隆林扁牙艺人韦应章开始组建土戏班“同盟班”;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田林旧州艺人成立“龙城班”,开始搭台演戏,因演出的剧目比较完整,有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等,行当亦比较齐全,形成了北路壮剧。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成立半职业性的土戏班,当时土戏艺人已传了七代。第七代班主黄永贵曾参加过南宁的粤剧班社,抄了60多个粤剧剧本,回乡后与第五代班主廖法仑合作,将剧本译成土语,并以土语形式演出。他还依照章回小说《五虎平南》的故事形式,编演了赞颂壮族民族英雄的大戏《侬智高》,最多时有64个演员同台演出,使北路壮剧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北路壮剧是在民歌:唱“西”和“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路壮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神韵,它用土话对白,用土腔演唱,语言中包含了大量北部壮语独有的方言、俚语,说唱起来朗朗上口,寓意丰富,意味独特。如换用其他语言表达,则如粤语京腔一样,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因而是其他戏剧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北路壮剧根据壮语的语法特点,灵活地吸收了汉语格律诗词中的押韵、对仗、平仄、粘联等修辞手法,结合本地山歌押脚韵、押尾韵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唱词的句式变化丰富,既曲折起伏,又浑然贯通,这在其他剧种中是比较少见的。北部壮剧是在壮族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山歌、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等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少数民族戏曲形式,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有正调、过场调等,唱腔以“正调”为主,正调唱腔分为《乖呀咧》、《唉依呀》等。曲牌有《大过场》、《八仙调》、《梳妆调》、《杀鸡调》等。另附有慢速的平调、快速的恨板、散唱的哀哭调和大量的山歌小调,属联曲体。北路壮剧的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拉弹类。整个北路壮剧的音乐以马骨胡为主奏乐器,两把马骨胡并用,称为公、母马骨胡。以公母弦奏出多声效果,它音色高亢嘹亮,音清远传,专奏高音部,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马骨胡“琴筒”用马或骡的大股骨制作,“琴皮”用花蛇皮或青蛙皮制作,“弓”用白马尾或黑马尾加上小竹条合制,“琴弦”用高胡钢丝制成。其音乐由伴奏音乐、唱腔音乐组成,伴奏音乐以“过场调”为主。传统剧目有《十牙》、《文龙与肖尼》、《侬智高

论北路壮剧的保与传承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