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研究发展综述.docx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文题目: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研究综述学生姓名:潘洪双年级专业:2015级药学学院:研究生学院学号:2015151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研究综述摘要:脂质体是一种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球状囊泡,可作为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靶向作用等特点,可应用于抗肿瘤、抗感染等领域。其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法、复乳法、离心法、逆向蒸发法、钙融合法、PH梯度法、注入法、超临界流体技术等。按其一般性能可分为四类:①普通脂质体②变形脂质体③修饰脂质体④智能脂质体。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的作用机制有①避免网状内皮系统的快速吞噬效应②肿瘤组织中的渗透与滞留增强效应③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效应④阻断肿瘤组织血管新生效应等。虽然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优势明显,当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开展产业化,制约了脂质体的发展。本文对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研究予以综述。前言脂质体(liposomes),是纳米载药系统的典型代表。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所形成的一种超微球形载体制剂,当***分子,如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聚集,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闭合囊泡(vesicles)。脂质体立体结构如图1所示。图1脂质体立体结构图2脂质体药物传送系统早在1965年,已故亚历克班厄姆和他的同事就对磷脂系统的进行了首次描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泡,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此发现奠定了模型膜系统的基础[1]。几年后,各种各样的单双层封闭磷脂双分子层结构被相继提出,最初被称为“bangosomes”,之后称之为“脂质体”[2]。到1971年,GregoryGregoriadis等,将脂质体首次运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传送,建立脂质体可以截留药物和用作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3](图2)。在囊泡内水相和双分子膜内可以包裹多种不同极性的药物。而且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在体内可以被正常代谢,因此,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开发潜力巨大。①靶向性:脂质体能选择性进入人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如肝、脾等。采用脂质体药物其在肝中浓度是普通药物的200到700倍。因此也称为“药物导弹”;②缓释作用:因为药物被包裹在脂质体内,其扩散速率降低,延缓肾脏的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作用时间;③降低药物毒性:脂质体磷脂双分子膜与哺乳动物细胞膜相似,使机体免疫反应降低,不易引起过敏等免疫反应。如***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毒性。④提高稳定性:药物长时间存放容易变质,但在脂质体分子层的保护下,药物被氧化降解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从而延长药效;⑤给药途径多样:脂质体可制作成各种制剂,不仅可以静脉给药,也可进行皮下、肌肉、粘膜给药,还可以做成涂擦剂、口服液等;⑥药物分布可控:由于脂质体具有靶向性,因此在其制备过程中可以改变其表面性质从而改变其靶向性,控制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的分布。,如薄膜法、复乳法、离心法、逆向蒸发法、钙融合法、PH梯度法、注入法、超临界流体技术等。以下对一些主要的制备方法作以简单介绍:(filmdispersionmethod)①用有机溶剂将膜材或脂溶性药物溶解,减压旋转除去溶剂,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②加入缓冲液(含有水溶性药物),进行振摇,得到粗脂质体混悬液;③脂质体混悬液经超声处理或过膜挤压使脂质体粒径均匀。此法用于脂溶性药物的包封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研究发展综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薄荷牛奶
  • 文件大小184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