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谈艺录 203年2期.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谈艺录2013年2期一、关于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的是艺术审美意蕴和情趣,而西方艺术关注的是视觉的直接感官和刺激。中国画的留白是章法里很重要的元素,但如果对这个元素不能很好地整合,不能很好地控制的话,那就不恰当了。因为,绘画是一种艺术,讲究的是视觉感,作品是要放在展厅、放在展馆悬挂的,这种悬挂和赏画的人是有距离感的。绘画就肯定要讲究艺术的张力,包括视觉效果。所以,我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肯定就要考虑到画面给人带来的审美趋向,符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心境,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时代本身就是高速发展、要有不断创新,何况是艺术呢?艺术创新要走在所有行业的前面,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如果沾沾自喜于前人留下来的传统的话,那将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一个艺术家自己思考得很成熟之后,再用笔墨来进行表现的时候,我相信观众看到你的作品时是很容易接受的。而且他的这种接受绝对不是被动的,也不是麻木的。也会和你一样,在接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时引发了他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美。你的视觉所获得的“美”的信息,可能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理解,他可能会说:“这是我常见的东西,为什么我没有发现它的那种美?”发现美,就是艺术家的功能和责任。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光得有情,还得有境。好的艺术家肯定是把技术发挥到了极致,技术和情境结合得很好的话,才能够传递真正的实质内涵。二、关于笔墨我觉得谈中国画就绕不开笔墨,有很多人讲这是中国画的一个底线,实际上我们现在对于笔墨的理解,思考问题的层面越来越窄。石涛三百年前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现代人是不是感觉有点儿惭愧呢?我们的先人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但是,处在21世纪的画家,对笔墨更多的理解放在了技术层面,而没有放在精神层面。当你不能把笔墨转化成一种手段去表现你所认识的物体、自然或对象的话,也就是说你不能将笔墨转化到情和境的高度的话,笔墨实际上就只是“趣”的东西了。康有为有一句话谈得非常好,“当文人画介入艺术的时候,‘书画入画’等理论的提出,必然淡化了绘画中的写实意味”。实际上康有为在提出这句话的时候,说明当时很多的艺术家没有去推进笔墨,使得当代的艺术家谈笔墨谈得越来越窄。应该说,中国水墨画,尤其是山水画,已经非常有高度,又是一个很大的画科体系,尤其是理论已经非常完整了。“笔墨当随时代”是指笔墨当随人们的审美变化而推进。如果不能把笔墨转化成情、转化成境时,始终锁定一个固定程式的标准,还停留在趣的时候,你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最终反映的实质内涵。笔墨最终还是要赋予实质的内涵,要表现出你想表现的对象。我个人认为在笔墨转换方面做得好的是当代的林风眠。当然,林风眠的作品也包含了传统的笔墨,包含了传统的境界。他的笔墨和传统的笔墨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恰恰确定了林风眠在当代美术界的地位。他用中国画的材料,用中国画的画笔,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创立了他个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东西确定了他在当代美术界一个非常高的地位。有些画家标榜自己的笔墨,如他对笔墨的重视程度,他对传统笔墨的研究等等,但你去看他的作品和所有人关注的东西都一样,是千篇一律的,全似曾相识。我认为这样去理解笔墨的话,对中国画的发展会构成障碍。我们现在对笔墨的理解,对笔墨研究总是带有一种偏见,或是局限。这种偏见或局限,使目前的中国画坛面临大部分作品似曾相识的境况。笔墨是

谈艺录 203年2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9-04-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