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风暴下的“潜渊.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风暴下的“潜渊”【摘要】本文对大学校园文学的诗学命题进行考察,并将这些命题的生成放在大学文化选择的意义上去看待。认为大学“诗学的建构”是大学“精神实体”的凝定表征。并论述大学诗学建构的宇宙-生命语境、民族-社会语境,大学诗学建构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学术“小传统”,以及与“民间”、“古典”、“世界”大传统的联系。并由诗学问题而及反思“大学重建”文化选择的路向问题。【关键词】西南联大;诗学命题;传统;大学文化重建本文提出的“40年代前期西南联大诗学建构”的命题,其时间范围是从联大成立的1938年到联大校园政治激进风气开始全面盛行的1944年。顺便提及,标题中的“风暴”即是指民族战争大动荡的背景,“潜渊”则是联大作出的文化路向选择的一个概括性的形象化表达。而以上命题的提出,其考虑有几个方面:正如冯至所言一个生命的连续体在不断经历着它的“死与变”,总是在否定过去中有所肯定,听从一个更高的“意志”,于历次“断念”中有新的担当。若视联大为一个涌动常新的生命有机体,则此理亦同。联大成立以至1944年是西南联大一个生命形态的完成,也是中国现代大学在生命史上一个型范的代表。就文学来讲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学也是在这个全民族遭受狂风暴雨的时期以自身对抗凌辱分担痛苦的的方式,把狂涛雕刻、将苦难结晶,在风暴下的渊潭如蚌如珠一般孕育出了它自身一个“典型”的诗学形态。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行将结束炼狱的中华民族蕴蓄着建设的“力”,伸张出“民主建国”的新期待。然而蒋介石1943年《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又无疑暗示着另外的声音。时代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常为新的时代运动的先锋的“五四”运动精神再次在西南联大、在中国大学团体内兴起。从1944年联大轰轰烈烈的若干校园“五四”纪念,从朗诵诗渐渐如怒如潮的时代呐喊,我们确实看到了联大对过去的“断念”、“割舍”,向着更高时代精神意志的融入。因此要在联大这个流动的生命连续体中获得有关诗学凝定的典型的认识就只能采取相对稳定、同质聚合的方式,故将一个完整的联大校园文学作了断代,而专看取前期联大沉潜校园文化风格显著的阶段。基于笔者对其“典型性”的认同。其一是诗学路向选择上的典型性。其二是联大在一个特殊年代环境下做出的成就其大学本质的文化路向选择的典型性。这两个问题不可分割。因此限定考察西南联大前期的诗学建构是因为它本身意味着大学文化选择的一种路向。联大诗学在文学本位、大学本位和民族本位之间如何定位本身即是大学在这种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自处的问题的体现。近年来,“诗学”一词十分流行,各种以之为题的文章、著作触目可见。然而,由于中西学人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给“诗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又使得“诗学”成了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概念。西方古希腊就有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诗经学,它们的共性在于这里的“诗”是城邦之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的一系列肃剧原则并不是要讨论文艺理论的问题,而是在阐述肃剧诗人的写作方法中为雅典政制的诗教传统辩护,回应修昔底德伸张“纪事”原则的民主挑战,最终维护城邦政制。因此,亚氏的“诗学”实际上是作为其“城邦学”的一部分的。[1]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大学“诗学”乃是“大学学”的一部分。本文是想要恢复“文学”在古老“诗学”意义上的某种传统。联大“诗学”包括整个“大学诗学”面临的首要而尖锐的语境是民族-社会的现实语境,要回答的第一个方面的

风暴下的“潜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