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0心肺复苏指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每5年一次的由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制定的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终于在2010年10月18日同时在《循环》杂志(Circulation)和《复苏》杂志(Resuscitation)上发表,本指南与2005指南相比有很大进展及亮点,现将变化及亮点进行解读并介绍如下。:心搏骤停复苏是一个连续过程,患者突然倒地时,现场目击者施救的首要任务不是判断有无脉搏,而是只要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者即应进行胸外按压,并呼叫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前来救治。如是非医护人员仅进行胸外按压即可,不得停顿,按压应有力、快速,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时即可进行除颤,如无AED应连续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现场进行除颤。除颤用双向波,应从低能量170J到200J,只做一次,再继续CPR,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立即转运到急诊医疗中心进一步实施高级心脏生命支(ACLS)及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只有这样连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才能使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出院存活率明显提高。因此,2010指南在以前四环相扣的基础上加上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即生存链由过去的四环增加到五环。(BLS)、ACLS和心搏骤停后治疗的关系:BLS是ROSC的基础,如果没有BLS的成功就不能实现CPR的成功,BLS从过去的A—B—C,过渡到本指南强调的C—A—B,即从过去2005指南强调的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过渡到先胸外按压再开通气道并进行通气,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由于呼吸而浪费时间,尽快进行胸外按压。新的证据表明,只有不间断地有效地胸外按压,才能达到ROSC。除此之外,BLS是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动作:胸外按压要快,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应在5cm,儿童应在4cm;每次按压应使胸廓充分回弹。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BLS的目的。如果说BLS是复苏的初级目标,那么心搏骤停后的治疗是使心搏骤停患者达到出院存活的远期目标。因此,前期工作如BLS做得再好,在心搏骤停后的治疗期间未进行多学科参与,系统综合地进行器官功能评估支持,即优化血流动力学、改善代谢及神经功能、及早亚低温治疗等一系列评估监测,就不能降低神经系统缺陷,达到提高生活自理出院存活率的目的。而建立在BLS和心搏骤停后治疗之间的桥梁就是在ROSC后及时地进行ACLS,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静脉通路和对症处理一些复苏之后的症状,并及时转运到有条件的急诊救治中心。:与2005指南相比,2010指南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CPR—ECC指南说到底是一个技术性文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起到指导和教育作用。从CPR作为一个起死回生术之日起,其实施对象是每日发生的心搏骤停患者,而实施者则为医务人员及不懂医术的现场目击者。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文素质提高。从社会体系讲,对公民进行CPR训练,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亲手将濒死者救活。从急诊急救体系出发,CPR应是社区公众掌握的简单、有效、廉价的救命技术,它会为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一步救治后,再转运到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赢得时间。这一过程应由全社会参与,从政府到公众,从社区到

2010心肺复苏指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