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和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关系探究.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和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关系探究.docx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和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关系探究摘要研究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采用自编手机使用情况问题、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对1552名初髙中学生进行测量。运用t检验、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使用手机上网学生在自我控制及其三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非使用手机上网学生,使用与非使用手机上网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差异不显著;女生使用手机上网较男生多,高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比初中生显著增加,文科生较理科生使用手机上网行为显著提高;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三个维度均显著正向作用于手机上网行为。结论: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主观幸福感与一般青少年一致。关键词手机使用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分类号B8441问题提出手机从十多年前的奢侈品到现在“人手一机”的大众消费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便利的桥梁。然而,随着手机技术日臻完善,手机功能远远超过即时通讯这一基本功用,已成为兼有多种功能的个人多媒体终端。手机功能的多样化,使人们越来越乐于使用这一便利的移动交互媒体。但随着过量使用手机情况的出现,手机依赖现象也日益加剧,给使用者带来更多负面效应,如孤独感、社会疏离、焦虑、自我控制力下降等问题。作为手机使用最活跃的人群,青少年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等功能保持着最基本的人际沟通、情绪表达和维系社会关系。本研究着重探讨青少年手机使用这一社会现象。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手机使用的现状、成因、发生机制及危害等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研究,对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研究也进行了初探。对于手机使用的研究多出现于传播学领域,而较少涉及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而对于初高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缺乏深入研究。国外研究者则更深入地研究了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繁重,并没有完善的使用电脑的条件而更多地使用手机作为与外界接触的介质。特别是在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方面已有初步研究,但由于对过量手机使用、手机依赖等名词界定还存在分歧,较难确定现有手机使用状况量表的结构。师建国借鉴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编制了手机依赖诊断量表。徐华等编制了以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四个维度的手机依赖量表。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范畴,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又称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者评价不同人群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提供了支持。既往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人群感受到较低的消极情绪,并体验到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孔风等对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以孤独感为中介的作用机制做了较为完善的路径分析,结论为社会支持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孤独与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显著负相关。并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孤独两两相关。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出他们单独对幸福感起作用。还有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现的显著相关做了别样的解释,认为自我控制等因素成为两者间的中介。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则是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较微弱。已有的研究对成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为关注,尚无对处在人生观形成期的青少年的研究。低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个人出现依赖甚至犯罪是由于个人内在的犯罪潜质所激发的,而远离犯罪是

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和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关系探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