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门峡水利枢纽.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的边界河段,,占全黄河流域的92%。,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高出两岸地面,成为“地上河”,全靠堤防防洪。黄河洪水又大,对下游广大平原威胁很大。  三门峡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这一河段是坚实的花岗岩,河中石岛抵住急流冲击而屹立不动,把黄河分成三道水流,称人门、神门、鬼门、因此名为三门峡。这是兴建高坝的良好坝址。三门峡以上至潼关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可以形成很大的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水力发电工程局对三门峡坝址做了大量勘测工作。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帮助下对所作黄河流域规划中,把三门峡工程列为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最重要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推荐为第一期工程,随同黄河流域规划在1955年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得到通过。后即委托苏联彼得格勒设计院进行设计,1957年初完成初步设计,经我国家计委组织审查。由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共同组成的三门峡工程局负责施工。1957年4月开工,1960年大坝建成。  在黄河流域规划中拟定的三门峡正常高水位为350米。初步设计中研究了350米、360米和370米方案,推荐360米。设计过程中我国一些泥沙专家考虑排沙要求,对泄水深孔的高程提出意见,因而由原设计的孔底高程320米降至310米,以后又进一步降至300米。水库可起到防洪、防凌、拦泥、灌溉、发电、改善下游航运等巨大作用。当时拟定的装机容量为8台15万千瓦,共120万千瓦。  三门峡工程开工后不久,1958年初周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召开现场会议,对设计方案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三门峡正常高水位按360米设计,350米施工,初期运行不超过335米。350米以下的总库容为360亿米3,要淹没耕地200万亩,迁移居民60万人。335米以下的库容为96亿米3,需迁移20万人。  1960年大坝封堵导流底孔开始蓄水,就发现泥沙淤积很严重,潼关河床很快淤高,渭河汇入黄河处发生拦门沙,淤积沿渭河向上游迅速发展,所谓“翘尾巴”,这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因此影响渭河两岸农田的淹没和浸没,甚至将威胁到西安市的防洪安全。陕西省紧急呼吁,随即降低水位运行。但因低水位时水库泄洪排沙能力不足,洪水时库水位壅高,淤积还在继续发展。当时已装好一台15万千瓦机组,因水位降低不能用,拆迁丹江口水利枢纽去应用。  为研究三门峡工程的处理办法,1962,1963年水利学会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各种意见。1964年周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经过讨论研究,认识到过去对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的作用估计过分乐观(当时设想1967年时可减少一半泥沙,五十年后可基本解决,从此黄河变清),对淹没损失和移民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既要保证黄河下游的防洪,也要保护上游西安市的安全,即两个确保。在上游再修建拦泥库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最后决定对三门峡工程进行改建,并批准两洞四管的改建方案。设计指导思想,从过去的蓄水拦沙改为泄水排沙。  第一次改建工程,于六十年代中期实施两洞四管的泄流排沙措施,由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三门峡工程局施工。首先利用四根发电引水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为防止泥沙磨损,在出口附近用环氧砂浆和铸石涂焊。接着在大坝左岸打两

三门峡水利枢纽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66 KB
  • 时间2019-06-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