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通海洞经古乐曲上的融合性分析.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通海洞经古乐曲调上的融合性分析【摘要】通海洞经音乐久负盛名,它把礼、乐教化合为一体,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融合过程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有分析地通过选择,结合本地实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了独具通海特色的洞经古乐。【关键词】通海洞经古乐;曲调;融合(引论)通海历史悠久,地处滇南要塞,文化底蕴丰厚,音乐文化也发祥较早,“礼乐名邦”的美誉也随之而来。通海举人、诗人、书法家阚祯兆在康熙二十年(1682)篡修的《通海县志》中曾记述“长安萧鼓弛清禁,仙楼之外听吴歌”。乾隆时期,临安知府王文治来通海巡游,在《闻歌》中也写出“尊前解洒江南曲”之句。从以上史科不难看出通海在音乐上的源头悠久。通海乃沟通滇南的交通枢纽,各地驿站颇多,商贾也往来频繁,商路即戏路,外地各省的音乐形式诸如昆山腔、秦腔,川剧的部分声腔先后传入通海。其中“通海洞经”久负盛名,它把礼、乐教化合为一体,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它不仅保存着元末明初形成的南曲北调,而且把外来腔曲与本地的时令小尚融合起来自成一格,前者具有典雅肃穆的殿堂之音,后者具有纯朴亲切的乡土之味。“洞经”古乐那幽雅动听的曲牌,悦耳婉转的歌声,丰富多彩的丝竹管弦,***似火的鼓乐吹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善爱。自传入洞经启蒙曲调后,经历代义人雅士数百年的改编发展及自身创作,形成了具有古乐风范、江南韵味、北方音律及本地特色的通海洞经音乐。通海洞经古乐的曲调深邃飘逸,却又高亢玄空,时而静谧时而***,这样的融合既有历史原因,更有人文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一、宗教的融合通海洞经音乐曲调的形成,总体来说是由外来曲调与当地流传的古乐、时乐、教乐、俗乐也就是官司祭音乐、时尚音乐、道佛音乐、本土****俗活动专用音乐等的长期结合,通海的洞经谈演自传入后就与道佛活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间接地兼容了民间音乐,因为道佛音乐本身就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这是一种相互融合接纳的发生,它能集各家所长,再根据自己实际应用厚积而博发,不但不会重复,而且具有创新性,通海洞经曲调的融合特性,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曲名和旋律都与元、明以来形成的南北曲原曲大致相同的,如经曲中的《醉花阴》、《叠落金钱》、《甘州歌》、《北调》、《古歌记》 及伴奏曲的将军等等。有的曲名虽然不同,但旋律却相似,如老羊调就是北曲的平沙落雁。也有的曲名相同,但旋律各异,如《浪淘沙》,《小桃红》等。还有的虽然与南北曲无瓜葛,却又是南方流行的街卷小曲,如《小开门》等。(二)在悠久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将南北曲、秦腔、川腔、弋阳腔和本地民族的音乐元素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曲调。而且在通海洞经音乐中,这部份的比重很大,也比较复杂,但却有条不紊。“硬阴阳”、“仙家乐”、“楚天遥”等曲调含有元江县因远地区白族民歌风味,“月儿高”也有元江白族人刘祥云唱的“奠文”的音型。这也可印证通海洞经从大理(白族地区)传入的说法。“西江月”、“河南雁”、“阴阳调”等曲调,又带有通海汉族小调,甚至花灯的风味,让人们感到朴素亲切,地方特色浓郁,有一种小家碧玉的别样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在“十供养”的一些曲调中,又含有滇剧胡琴腔及曲艺洋琴调的味道。在建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滇剧艺人改编了许多洞经曲调作滇剧曲牌使用,这证明洞经和滇戏是相互影响并发展衍变的。通海洞经音乐来自民间音乐,而民间音乐则来自三地音乐(北方、江南、通海本土音乐),就宗教的融合性上主要是儒家

通海洞经古乐曲上的融合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q4846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1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