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05地理科学2班吴丹丹20052601238一、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三、课程类型讲授新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策略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的能力。九、教学过程以有趣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讲述故事:“二战”期间,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aoshen1985
  • 文件大小886 KB
  • 时间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