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4课新题(含解析).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4课新题(含解析).docx第04课新题(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对于隐居的态度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推销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使得孔子和隐士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并因此遭到当吋隐士(像长沮、桀溺、荷篠丈人、楚狂接舆等)的嘲弄。他强调社会伦理关系,尤其强调君臣大义,这种思想和彻底冋避社会的隐士思想大异其趣。在参与社会的层而上,隐居不是孔子的选择。“长幼Z节,不可废也;君臣Z义,如Z何其废Z?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正是为了“行其义”才积极入世的。但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政治,孔子认识到一味地进取对于个人非常危险,而且很可能会损害大义。所以,他提出了i整套的隐居理论作为自己进取思想的一个补充环节。避祸是孔子隐居理论的最低层次,“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Z”……都是讲在乱世Z屮远离政治旋涡,明哲保身。孔子如此强调“邦有道”“邦无道”,并不仅仅是从消极避祸的角度立论,而是有更深的含义。孔子的出仕是为了“行义”,如果不能行道,则要停止出仕,否则就会损害道德。孔子主张的隐居并不仅仅是避祸,而是为了坚守道义志向,这样的隐居是对高尚道徳的坚守。在孔子看来,是否坚守道义是检验品质的试金石,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也被孔子视为评价古代隐士高下的标准。如果没有隐居,孔子“守死善道”的主张就可能遭到政治阻挠而不能一以贯之。这样看來,隐居实在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出仕相辅相成。由此,孔子把人的一生中出仕和隐居两种基本状态都包括进来,从而把他的道徳人生原则一以贯之。他的学生原宪深明老师这一思想,后来就隐居了。原宪很穷困,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学道而能行之的人,并批评子贡。但是,孔子主张的隐居是有限度的,只回避无道的政治,不回避人类社会。这和后來庄子的隐居理论很不一样。当长沮、桀溺嘲笑他是避人之士,不是避世之士时,孔子告诉学生们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如果天下有道,就不出来做事。这和“有道则见”似乎有矛盾。但是,从隐居能够考验士人的道德节操来看问题,我们就能理解它。天下完全清平,就无需士人再出來从政,士人应该隐居求志,磨炼自己。但是,“天下有道则见”中的“有道”还没有达到完全清平,所以还耍出仕。故此,两者不矛盾。第二,意味着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才出來改革社会的意思。这似乎和“无道则隐”矛盾,其实也不然。因为在参与社会的层面上,孔子是坚决入世的,而他的“无道则隐”则仅仅指出仕为官层面。不做官,依然要参与社会改造。尽管孔子对于在无道时代的隐居作了肯定,但是对于完全逃避社会的隐居则是不赞同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因为孔子主张隐居要有限度,所以,他只冋避无道的政治,而不回避人类社会,这个庄子很不一样。“避人之士”写作“避世之士”在隐居上表现出的差异实质是对社会参与、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因天下无道才出來改革社会,强调的是对社会的参与、对社会的责任,并不是对“无道则隐”的否定。彻底回避社会的隐士也坚守道义,但这种“义”与孔子的“义”相比,在社会性上显然有所不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屮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零模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理学在我国常说是“地学”,研究地上的自然环境。后来考虑到“人”的因素,于是加上“人地关系”。不过,这并不完整,还应加上“人与人”的空间关系。从这个内容上再来定性,人文地理应属“人学”或“社会”之学,研究“人山”、“人海”组成的社会空间。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既有一整套“体国经野”载Z典籍的成熟思路,也有社会纵横表里的实践操作,而历史实际中不市人意的客观呈现,更具琢磨价值。从理论上说,经过夏商周以及秦汉的长期历史酝酿,在《禹贡》和《汉书•地理志》中,已然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可以说,为在偌大一•块地域中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我们那个时代的祖先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主义”就是“九州”、“五服”、“移风”、“易俗”,这是“普天Z下”:“问题”则是州、郡、县、乡、亭、里,这是“莫非王土”。需要我们虚怀而勤恳考察的,当然是古代社会人文的“地理”,即古人如何建州域、物土疆、辨方经野、因人纬俗。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人文地理是行政地理。中国古代社会每一回在地域上的大幅度变化(或者“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都要求当朝的人士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心理问题。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均为人文地理档案),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凭“籍”。还有许多全非制度性的社会地理现象,由社会自己滋生而出,研究起来,更觉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4课新题(含解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