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与研究.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摘要: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农民是社会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支持“三农”是农村金融的天职。随着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金融二元结构特征日趋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一个主要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工业反哺农业”时代的来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薄弱环节的农村经济,面临着大好发展时机。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农村金融融服务构架特征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94-03 一、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构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除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农村金融即是薄弱环节又是最具活力的区域。(一)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不仅关系自身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部分省份,农信社已经成为省级第一大金融机构,特别是经过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可以概括为“四增一降一落实”,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资本金总量显著增加,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专项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的处置清收工作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增强。 。一是经营实际与合作金融的本质脱节。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合作金融的基本特征,即国际公认的“罗虚戴尔原则”,由于合作社性质和职能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在农村金融的地位越来越像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附属机构,而非理论意义上的非赢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二是管理模式模糊不清。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年的改革,主要经历了三种模式的管理体制。一种是由农业银行代替人民银行对信用社管理和领导,第二种是将信用社划归地方政府领导,第三种是信用社自成系统,上有中央机构,中有系统管理,下有自主经营,直接受人民银行总行和人民银行各级机构领导。我国现在的农村信用社管理结构模糊不清,不是上述三种模式的任何一种,但又存在三种模式任何一种的影子,即国家在管,各省也在管,可都不是有效的管理。三是法人治理结构不能有效落实。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却存在诸多问题,权利制衡机制缺乏。(二)中资全国性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整合,农村金融业务持续萎缩自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成本的驱动下,实施逐步撤离农村市场的策略,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纷纷将业务向大中城市转移。在“商业化”转化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不少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量撤并,纷纷撤出农村市场。其中,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改变,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弱化。作为商业银行,农行从追逐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了变化。目前农行业务经营范围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正在逐步弱化。从全国来看,1999年以来四家中资全国性商业银行从农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与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60933426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9-08-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