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5月黄金档)2013高考生物 冲刺秘籍 第六练 生物与环境专题练习题.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5月黄金档)2013高考生物冲刺秘籍第六练生物与环境专题练****题一、知识网络构建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生物与环境的“中心”知识网络,以该网络为内核,构建与其关系密切的包括代谢等主要专题在内的“外延”知识网络(学科内综合――将关系密切的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等其它专题与生物与环境专题相互联系)。目的是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奠定能力培养的基础。能量本源流动途径流动特点传递效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级个体种群群落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生物生态学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环境无机环境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类型生物圈概念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圈生态因素碳循环硫循环氮循环食物链食物网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固氮进化共生固氮微生物微生物群体增长新陈代谢微生物代谢基因工程环境监测内环境生殖二、考点透析1、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2、能量流动过程剖析(1)能量的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2)能量的传递方向:每一营养级中能量传递去向如右图所示(最高营养级的个别方向除外):(3)传递效率:约为10%~20%。在解决涉及有关能量计算问题时,具体规律如下:(4)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光能→生物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内的化学能→热能(5)能量多级利用:多级利用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层次多级别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要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借鉴下面的一些措施:①尽量缩短食物链;②充分地利用生产者;③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秸秆培育使用菌;利用植物残体生产沼气等。3、碳循环内容包括(1)碳循环形式(二氧化碳);(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5)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的途径;(7)碳循环的动力(能量的驱动)(8)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9)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10)碳、硫、氮循环过程图解比较: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项目干扰因素强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抵抗力稳定性小没有改变保持恢复力稳定性大遭到破坏恢复(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如图所示)。(3)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5、图解生物圈的形成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面的图1、2、3:围绕生物圈的叙述总结如下:生物生存场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上由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生物圈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比较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圈的稳态内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生物圈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原因(1)能量角度:源源不断地太阳能供应是维持生物圈正常的动力,是能量基础。(2)物质角度:生物圈物质上自给自足是其物质基础(三级结构构成了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完整回路)。(3)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联系生物圈稳态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为基础的。两者是从属关系,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两者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的活动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三、经典例题题型1 生态因素综合题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169干冷0100[例1](2005·全国卷Ⅲ)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②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③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

(5月黄金档)2013高考生物 冲刺秘籍 第六练 生物与环境专题练习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1.04 MB
  • 时间201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