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落到实处才最真 ——《吆喝》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吆喝》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吆喝》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民俗文化,在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一句话“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因此我的备课“一稿”将体味民俗文化作为重点,体会作者怀念“吆喝”的感情作为难点,重在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渐行渐远(可见附录1),可是“一稿”完成后,学生只是将文中所有的吆喝读了一遍、笑了一场、热闹了一番,仅此而已,连“吆喝”的特点都没感受到,对感情的体会仅停留在“喜欢”上面。看来得从京白的语言特点入手,“儿化音、幽默、有分寸、委婉”这些都是作者萧乾对京白的特点解读,细读最后一段,除了怀念,还有惋惜和庆幸的味道,因此就有了备课“二稿”。整堂课还是在读“吆喝”的具体内容,学生有了些许的收获,我却总觉得不踏实。本文真的只有这些吆喝声值得欣赏吗?不是的,行文间还有太多值得玩味的文字,情感的体会得有文字的依托才最真实,细揣文字,从早到晚里作者写得最多的是晚上,一年四季里作者写得最多的是冬天,作者对“吆喝人”的悲悯情怀才是最令人动容的,于是有了这第三稿,从冰心“含泪的微笑”入手,感受作者的悲悯情怀和自豪感。教学重点:从文字和“吆喝”本身感受吆喝的妙处,体会作者对“吆喝”的喜爱和惋惜。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吆喝人的悲悯情怀和作为北京人的自豪感。教学目标:“吆喝”本身的妙处。 。课前准备:(1)教师——充分解读文本,搜集对本文的各类评价资料(2)学生——充分预****掌握生字词,熟悉文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流程:一、情境导入,一读题目:听“卖糖葫芦”吆喝片段请学生模仿。提问:吆喝是什么意思?(大声喊叫)请大声地朗读题目。【设计意图:通过吆喝片段的播放给同学们情境式的导入,将学生带到北京街头,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营造学****期待。对情感的体悟先从大声朗读开始。】二、整体感知,二读题目(一)?用一句话概括(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明确: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声。,快速浏览前三段,找找这个特别的称呼。(声乐),读出情感。(品味“只能”和“更”,读出自豪感,找到器乐部分,明确第一段的引子作用。),现在,你会如何去读题目?【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较为熟悉的课本作为依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找到吆喝所指,明确第一段的引子作用,从字词间体会作者的自豪感。】(二)?找到总领性的话。(时间顺序,第四段)?(第十一段首句,引出吆喝的内容、声调和押韵),体会“倒”“并”中作者的惋惜和庆幸,得出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你会如何去读题目?【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快速理清全文结构,在理清结构中初步感知作者情感。】三、深入文本,,总结学生得出的情感,归为两类:微笑和含泪。“读了萧乾的《吆喝》,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品味文字,探讨理由。(1)“硬面----饽饽”(2)“馄饨喂-------开锅!”得出作者喜欢的不只是吆喝,而是吆喝的人。(3)“烤

落到实处才最真 ——《吆喝》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1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