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抗战胜利70周年胜利阅兵仪式后天举行,那将是举国欢庆的大事情,很多学校举办了相关的手抄报大赛,下面是由整理的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欢迎阅读。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一若道中国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抗日战争中,日本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而芷江受降日本代表今井武夫在谈到对于湖南战场的感受时,则表示:“打湖南比打中国的任何一个省都吃力。我们几乎调集了在华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在湖南打了七年,该省七十八个县市,到今天宣布停战为止,我们实际占领的只有四十四个。”在长达八年的抗战烽火岁月中,湖南人民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付出,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的慷慨壮歌。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当下,带领大家一同回顾那段抗战岁月中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湖南故事。 8月的芷江,天空一如大海般蔚蓝。▲建于1946年2月的芷江受降纪念坊, 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位于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历经风雨,在阳光下巍然耸立。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70年前的8月,这里作为近代以来第一次由侵略者向中国乞降洽谈的地方,见证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日军向中国乞降的芷江洽谈现场青砖水泥构筑的牌坊,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和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一、“抗战文化城”、“抗战纪念城”、“东方斯大林格勒”、“受降纪念城”:一座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无论是因接受日军乞降的“受降纪念城”芷江,还是进行过3次大会战的“抗战文化城”长沙,无论是因顽强阻击日军而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常德,还是创造抗战期间坚守一座城市时间最长奇迹的“抗战纪念城”衡阳,开展过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的湖南,每一寸土地都书写了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抗击外侮的悲壮历史。▲长沙会战油画“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8年抗战,湖南军民以心忧天下、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筑起道道铜墙铁壁,成功挫败了日军迅速占领湖南、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作战计划,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动胜利的天平最终向正义倾斜。衡山,五岳独秀。“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遗址,历经岁月洗礼,满面风霜。 1939年初至1940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3000余名干部在这里受训,随后成为抗日游击斗争的骨干。南岳游干班,是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缩影。▲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合影“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毅然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湘鄂赣、湘赣、湘粤赣和湘南地区的山岳丛林,数千名红军游击队将士,捐弃前嫌,换上新四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并肩战斗;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八路军南下支队先后在湖南境内创建了数个抗日根据地,有力打击和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今天繁华的长沙蔡锷路上,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徐祠巷。小巷深处,一座祠堂格局的院落静静矗立。相比周边的高楼大厦,这里显得格外质朴和静谧。然而,在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却一度是抗日救亡运动的“洼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湘籍共产党人徐特立、王凌波的领导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与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湖南省工委相互配合,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最广泛的力量凝聚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之下,使湖南形成了国共两党以及各阶层同仇敌忾、团结合作、奋勇抗日的局面。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领导人,武汉失守后,***、叶剑英以八路军驻湘代表的名义,致信香港《救国时报》,希望其动员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战争。这封信在海内外侨胞中产生强烈反响。祖籍平江的菲律宾华侨商会会长陈道贞在全菲华侨中掀起救国捐献热潮,并组织汽车和军乐队,远渡重洋到新四军军部慰问,还与著名侨领庄希泉一道西渡美洲,发动世界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抗战。二、“湖南用抗战文化战线的声声怒吼,激起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澎湃***“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在那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苦难岁月,伟大的抗战文化从灵魂深处唤醒了民族自觉,重振了民族精神,为中华优秀儿女奋起抗争、顽强拼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失陷后,一批学校和文化机关纷纷南迁长沙,一批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随之来到长沙,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湘籍文化人士也先后回到了长沙。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文化救亡一时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湖南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大亮点,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省委

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精选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