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客体关系理论.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学号:215108077姓名:李翊君整体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外延与内涵1、外延的混乱客体关系理论没有一个公认的核心理论和核心人物,也没有相应学术组织的支持,不是一个有着完整概念体系、方法的学说,而是一族相互之间近似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总称。内涵的相似点必须将与客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核心位置;二、从时间维度上来讲,重视的是儿童,尤其是前语言期的儿童自我与客体的关系;三、它重视的是儿童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客体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工业发展——失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孤儿——分离哲学背景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本能是“客体定向”的现象学的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哲学层面上的支柱,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3、科学背景就总体而言,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较少受到自然科学观点的束缚。他们的理论探索更少受到弗洛伊德观点的限制,突破更为大胆而自由,代表的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翼。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线索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在941-1945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会内部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客体关系理论。创始人及其理论弗洛伊德(客体)、亚伯拉罕(性格形成与早期母婴关系)、费伦茨(过渡: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到现代若干精神分析流派)都为客体关系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一提起创始人,我们会想到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是极富创造力又充满悲剧性的人物。一方面,她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婴儿和儿童情感生活的观点,很多看上去都有些牵强。另一方面,她认为心灵在本质上是心理的,这开启了批判、反思和扬弃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观点理解心灵这种思想传统的先河。她还开创了深入理解内部主观体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方法。理论得不到正统精神学派弗式本人及后人的承认。一生悲惨,丧姐——丧父——丧兄——抑郁——丧母——离婚——丧子——亲子冲突——丧前夫——丧姐(2)核心概念:潜意识幻想(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游戏技术和大胆推论来挖掘其内容)人性观:悲观,重视死亡本能的作用,将人性理解为一种对于焦虑的对抗。内驱力观: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良,保留了本能。一是强调本能的心理意义,二是对本能与自身的目标——即客体——的关系做了改变,三是更加重视死亡本能。客体观:内在客体儿童心理发展观: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阐述了心智状态概念,她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偏执-分裂心智状态和抑郁心智状态交替发展的结果。心理结构观:(1)自我,具备一些最原始的心理机能:1区分“我”与“非我”;2辨别好(愉快的感觉)与坏;3有关于吞并和排出的幻想(***与投射);4有关于性的原始的想法。(2)超我,出现的时间要比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更早、超我的产生并不直接与俄底浦斯情结的解决相联系,而婴儿的超我要比年长儿童的超我(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更加严厉,对待自我也要更加苛刻。精神病理观:儿童的这种内在客体关系中坏客体所造成的焦虑或者恐惧,在适当的场景下会再次浮现出来,影响到个体在现实中的客体关系。儿童治疗观:游戏治疗(最大的贡献)两个假设:儿童的游戏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潜意识,对游戏的分析与对***治疗时进行梦的分析有相同的意义;儿童的游戏反映的并不是本能的冲突,而是内在的客体关系。治疗情境:固定的房间、一个抽屉、玩具。游戏治疗的特点:一是重视解释,二是关注游戏中孩子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评论:在精神分析史上,克莱因是一个具有独创性、过渡性和争议性的理论家。她的独创性,首先表现为其理论的基石不再是生物学,而是心理学。其次,克莱因从孩童身上,当然也包括从***身上,回溯到婴儿期。她开创性地发展了游戏治疗的方法,给予理论上的阐述,开辟了儿童精神分析这块新的领域。第三,她对于儿童潜意识幻想的掌握力和理解天赋,使得她对精神病及边缘状态的理解更系统和深入。她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参考框架,使得心理治疗的范围和方法得到了扩展。克莱因的过渡性首先表现在她保留了本能的概念,并且将死亡本能置于自己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次,虽然她强调客体关系的重要性,但是这里的客体指的是内在客体,环境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克莱因的争议性首先体现在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其个性使其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也使她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其次,她的理论语言非常大胆,使用了诸如内化的***、乳房及***,以及粪便、尿液和未出生婴儿等概念。这些用语听起来比较像是实际客体(对象)而非心智现象。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纯粹的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人性观:婴儿出生时具备完整的心智,创伤和压力会打破其统一性。原始自我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力,同时它具备相应的心理能量,在本性上而言,它寻求与他人的联结。内驱力观:(1)力比多的性质:力比多的本质在于寻求与客体的联系,

客体关系理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5.95 MB
  • 时间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