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柳亦春同济建筑师.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柳亦春:若即若离的美学撰文       徐明怡录音整理   刘思铭资料提供  大舍建筑ID=《室内设计师》柳= 柳亦春撰文 徐明怡录音整理 刘思铭资料提供 大舍建筑1969 年 出生于山东海阳1991 年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91 ~ 1994 年 就职于广州市设计院,任职助理建筑师1997 年 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1997 ~ 2000 年 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2001 年 在上海与庄慎、陈屹峰共同创立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2001 年 至今任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由江南缘起ID 你们工作室一直强调“江南”这个概念,听说,你的成长经历与江南息息相关,可以介绍一下吗?柳我的父母都是知识青年,经历了上山下乡。我出生在山东,但一个月大的时候就随我母亲去了我奶奶那里。我奶奶的老家是南京辖下六合的一个叫周家店的小村子,平时我的母亲在公社上(那时叫横梁公社)打工,每逢周末会过来与我们同住。村子几乎都是成片的水稻田,我们住在村子的最东头,后院是种满了黄瓜、丝瓜、韭菜、小葱还有栀子花、蓖麻和竹林的菜园子,我们住的房子是土坯房,土坯的空隙里藏着蜜蜂的窝,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就是我们到那些蜜蜂窝里掏蜂蜜吃的时候,其实那土窝里根本没蜂蜜,倒是每每被蜜蜂在脑门上蛰出包来。ID 学生时代也是这样野在乡间的吗?柳小时候奶奶觉得我很顽皮,我们家有个亲戚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奶奶就把我送进去念书,其实,就是把小学当幼儿园去上了。我当时只有四岁多,本来只是跟着去玩,结果学得还挺好,就一直慢慢读上去了。后来,我父母为了我能在城里接受教育,于1979 年的时候,举家迁回了我父母下乡前所在的青岛。中学都是在青岛读的。ID 现在看来哪一段经历令你印象最为深刻呢?柳现在想来,应该还是在乡下的童年吧。在青岛读中学的时候,不知怎么,似乎亲戚同学经常都会有意无意地将我看作南方人,也许是个头相对山东大汉来说比较小吧,我的潜意识里大概也是这么认为的。中学课本里有很多鲁迅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闰土》、《孔乙己》等等,那些文字在我脑海里似乎特别有场景感,小时候呆的周家店算不上典型的江南水乡,但似乎我的童年就是在鲁迅笔下那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似的。对江南文化的体认应该从那时就开始了吧。与建筑挂上了钩ID 为什么会选择建筑学?柳高二那年暑假,当时有一份报纸,举办了一个关于“美的知识”的竞赛,有100 道题目,诸如《汉堡剧评》是谁写的、王国维的三境界是什么等等。为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就自己拿着报纸到处找答案。那是1985 年,资讯还不算通达,不像现在百度谷歌网上一搜就能找到,必须得去图书馆翻很多书籍,指不定在哪儿。在那次寻找“美的知识”题目答案的过程中,我接触到相当多关于美学、设计、甚至建筑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我记得就有关于悉尼歌剧院的题目,这个建筑的样子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时就开始认识到建筑是跟艺术相关的一门学问,不是一个简单的盖房子的事儿,朦朦胧胧觉得建筑应该是一个挺高级的专业。加上我一直文科就比较好,感觉以后学建筑,这个特长还能用上,所以高三填志愿时,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填建筑学专业,而不是工民建专业,当时从字面上我已经能分辨出其中的差别,好多人那时候把工民建当建筑专业报了。ID 你为什么会选择同济,而不是建筑系也非常好的清华或者南京工学院?柳确实,根据当时的了解,全国大学里建筑系最好的就是南工、清华和同济。经过研究我发现,当时很多建筑系都是4 年制的,同济有5 年制的,而且还是学德语,我那时候觉得好多大家都是德国的,那次“美的知识”竞赛中好多题目似乎都与德国有关,什么黑格尔、海德格尔啊等等,所以,就觉得读德语很高级,以后还可以去德国留学,就报了同济的建筑系。ID 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柳一下子想到的是大一,那时建筑系让高年级大四的学生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课外专业辅导,以便低年级学生能更好地在专业上进入角色。我们这一届是83 级建筑学的带,他们这一届学生似乎社会责任感特别强,而且在他们口中的建筑学似乎更为神秘而高贵了,这对我们建立在专业上的自豪感还是影响特别大的。在专业学****方面,现在想来一个是莫天伟老师的构成教学,一个是罗小未先生的历史理论教学印象最深,尤其我们这一代正处于后现代思潮波及最汹涌的时段,“纽约五”、文丘里、矶崎新,那时是迷得不得了。我们班有个同学把《世界建筑》上迈耶的法兰克福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平面复印了拿来描,你知道,那平面扭转了三度半,自此平面不转一转那是不行的了,你去看看王澍当年的文正学院图书馆平面,就是那种,还得有个东西斜穿出来,当然我们都能为这斜穿找出道理来。我们这一代,做平面的功夫那是没得说的。三角板、丁字尺、手绘图,速度特别快,记得大二时黄仁老师带我们设计课,说他最快的

柳亦春同济建筑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436 KB
  • 时间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