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摘要]“仁”这一思想范畴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核心之一。在孔子之前,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所限,“仁”学思想还比较零散,尚未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孔子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考察《论语》中相关语条,可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一浅要探析。[关键词]论语仁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03-01 孔子的“仁”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有一百多处论及“仁”,可谓孔子“仁”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选取《论语》中部分关于“仁”的叙述,浅要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的两个方面。一、《论语》中“仁”的内涵林语堂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也就是说,孔子“仁”学的出发点是修身,但最终是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一方面,“仁”是孔子想要推广强化的社会道德规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按照“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从这个核心出发,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最后,“泛爱众”,接下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使民以时”即是利民思想。在这里,“仁”是作为人的道德规范出现的。另一方面,“仁”同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强化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从而提出了“仁”要维护“礼”,为“礼”服务。要使个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就必须使外在于个人的“礼”,变成其内在的东西。所谓“仁”,其实就是内在于个人的“礼”。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要人们摆正君臣、父子的关系,严格遵守“礼”所规定的臣服从君、子服从父这种社会等级秩序,即“忠”“孝”道德意识。在这时,“仁”与“礼”构成了具有二元论特征的统一体,成为了维护统治阶段利益的工具。二、《论语》中“仁”学思想对主体自觉性的重视孔子主张,必须通过主体(即自我)的自觉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人的主体能动性,作为道德规范的“礼”是无法起作用的,正所谓“欲仁而得仁”(《尧曰》),“求仁而得仁”(《述而》)。可以看出,孔子主张达到“仁”之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论语》中讲到“仁”的语条,最重要的是答颜渊的一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为仁由己”是说人们自主、自愿、自觉地选择并践履道德,不为外物所支配,不为外力所强迫。“为仁由己”是要靠主体的自律和内心信念的驱动来达到“仁”。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管窥孔子的“仁”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