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国明朝中后期重商略论.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国明朝中后期重商略论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长期的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的束缚。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日趋繁荣,重商思想逐渐流行起来,心学思想家、东林党人、明末进步思想家都对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重商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开始推行惠商、恤商等重商政策,改善商业发展环境。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弃农从商、弃儒从商的新风尚,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走向活跃和繁荣,并成为社会深刻变革的强劲动力。明中后期重商之实可从重商思潮、重商践履和社会趋商风气等方面得到有力应证。关键词:明中后期;商业;商人;重商思潮;重商政策中图分类号:F092�2文献标识码:B “农本”是中国社会儒家传统的价值取向,因而农业一直被置于最根本的地位,这使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长盛不衰。但正因为此,长期以来,主流社会鄙视商人和商业,以至于商业在传统社会屡屡遭到打压。然而,商业仍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甚至一度繁荣。商业繁荣必然引发上层建筑――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反作用于商业。在明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在下层民众和商贾的呼声中得到反映,而且在哲学思想和社会进步思潮中有较充分的体现,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在这一思潮的推动下,“惠商”、“恤商”的政策得以变成现实,商业赢得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明代中后期商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会趋商之风也渐次盛行。明中后期重商之实可以从重商思想观念、惠商和恤商政策实践以及社会趋商风气等三个方面得到清晰的反映。一、从思想观念看明中后期重商“下层民众的伦理观念体系与近代意义上的商业行为之间并没有任何严重的障碍,而儒家思想与商业伦理之间反而存在严重的紧张”[1]。这就是说,商业在传统社会中的挤压主要来自于官僚士大夫,而下层民众社会从来没有以商为贱,“其小民力于耕桑,不贱商贾”[2]。对于下层民众来说,观念的转变并不困难,或者根本不存在观念转变的问题。对商人来说,自然希望社会和国家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其观念也显而易见:“人在天地间,不立身扬名,忠君济世,以显父母,即当庸绩商务,兴废补弊。如厥考既田,嗣当稼穑;厥考既构,嗣当栋隆,弗可改也。而况我辈,承先人之固有乎”[3]、“生不能扬名显亲,亦当丰财裕后,虽终日营营,于公私有济,岂不犹愈于虚舟悠荡,蜉蝣楚羽者哉!”[3]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们还联合起来,组成社团,与传统观念和现实进行抗争。商人的呼声自然汇聚到重商思潮中,对统治者及他们的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来说,明代商业思潮的转变和特征主要要看官僚士大夫阶层,根本的问题在于统治上层的观念变化,或者说官僚士大夫是否已经改变或部分地改变了儒家伦理观念中的农本商末思想。第一,对商人和商业现状的怜悯是明代统治阶层商业观念转变的先声。当隆庆三年冬高拱被再度起用,一路风尘来到京师,上奏了《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一疏,其中描述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臣奉诏至京,两月有余,见得闾巷小民十分凋蔽:有素称数万之家而至于卖子女者;有房屋盈街,折毁一空者;有潜身于此,旋复逃避于彼者;有散于四方,旋徙沟壑者;有丧家无归,号哭于道者;有剃发为僧者;有计无出,自缢投井而死者。而富室不复有矣。臣惊问其故,则曰:“商人之为累也”。臣又问:“朝廷买物,俱照时估,商人不过领银代纳,如何辄致贫累?”则曰:“非朝廷之价值亏人也,商人使用甚大,如上纳钱粮,该是百两者,使用即有六七十两,少亦不下四五十两,是已有四五六七分之赔矣。即得领票,亦既受累,乃经年累岁不得关支。小民家无余赀,所上钱粮多是揭贷势豪之物,一年不得逃,则有一年之利;积至数年,何可纪算!及至领银之时,又不能便得。但系经管衙门,一应胥役人等必须打点周匝,才得领出。所得未及一两,而先有十余两之费,小民如何撑?所以派及一家,即倾一家。其未派及者,各有辗转避逃之计。人心汹汹,不得安宁”[4]。官吏肆意盘剥使京城的商业极其颓败,大批商业纷纷倒闭,商人破产,或卖子拆房,或流浪逃匿,或无家可归,或投井而亡等,种种惨状让人痛心,令人深忧。疏文对商业惨状的描述,其中透漏出高拱对商人的同情之心,不啻是一篇为商人代撰的陈情表、申诉书[5]。此前,士大夫对商业恶劣的生存状况已有揭露。弘治时任吏部尚书的倪岳在《青溪漫稿》中揭露指出,官员对商人“往往以增课为能事,以严刻为风烈”,“常法之外,又行巧立名色,肆意诛求。船只往返过期者,指为罪状,辄加科罚”。如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坐以他事,连船拆毁”,从而使“客商船只,号哭水次”、“多至卖船弃业”[6]。一些官僚“巧立名色,肆意诛求”、“增课”、“科罚劝借”,肆意敲诈、盘剥,“见者兴怜”。商人往往忍气吞声,或者索性放弃。庞尚鹏和李贽则阐发了商业活动本身存在的艰险和困苦。庞尚鹏言:“夫商人冒不测之险,而行货绝域,远逾数千里。单骑孤囊,昼有风尘之警,颓垣苇户;夜无衽

我国明朝中后期重商略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