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目的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目的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翻译的种种理论探讨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人们对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尤其着重探讨译者在目的论视角下其主体意识的体现。本文拟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来阐释译者主体性。[关键词]目的论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28-02 引言翻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历史悠久而又意义深远的交流活动,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而正是这种语言的转换与文化传播的过程决定了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无疑是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其主体性如何发挥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与否密切相关。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弗米尔提出的,在1978年他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先提出重社会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论。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凯瑟琳娜•赖斯的功能翻译理论。她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首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而不是对等原则。第二个阶段是汉斯•弗米尔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作为有意图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之一,翻译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的行为。第三个阶段是加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曼塔利在弗米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她把翻译视作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第四个阶段是克里斯蒂安•诺德,她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促进了目的论的发展。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还包括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与原文达到语内连贯,即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和使用环境中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可读性、可接受性。忠实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要达到语际间连贯,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在目的论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被视为第一准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要服从于它,当三者发生矛盾时,以目的原则为准。翻译目的论在人类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将研究目光聚集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这样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视角。二、译者的主体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影响客体、改造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魏小萍,1998,(2):22-28)。主体性不但包含着能动性,同时还包含着受动性和为我性。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内在基础,是主体之所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依据。为我性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目的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就是把源语译为目标语,其受动性则包含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语言转换的规律、译者所处的时代等很多因素。任何翻译活动都有其目的,即为我性。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

目的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ady_ing01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