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翻译“策略”再思考.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翻译“策略”再思考[摘要]归化与异化之争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理论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这种争论主要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翻译被置于更为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后殖民翻译理论可以为我们探讨归化与异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中西话语权势关系,这与我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试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视角探讨在中西不平等的话语权势关系以及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翻译问题上应采取的道德态度。[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48-02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归化、欧化的翻译讨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在90年代末期的引进使这一辩论进入了新的文化语境,引起了一场异化与归化之辩。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1999:6)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因此,我们探讨归化和异化,必须考虑中国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东西方话语霸权关系,它以话语体裁的方式支配着不同领域的社会活动,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边缘化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中医技术化、教育异化、管理语言数字化,等等。在这里,语言作为一种存在的敞开变成了为支配而存在的工具,“他者”话语通过自己的嘴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话语的内在结构和文化特征(吴宗杰,2006)。中国的话语体系受到“侵蚀”的这种状况和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英美文化民族中心主义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来探讨归化、异化的问题,就要将翻译置于后殖民主义这种大背景下研究。一、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其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是由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在1997年正式提出来的。狭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是与帝国和殖民活动相关的翻译研究,而广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在权力关系、强弱对比关系参照下的翻译研究。后殖民研究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的权利关系(Robinson,1997)。后殖民翻译研究注重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弱势群体,从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角度出发,力促文化多样性,以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为宗旨。由于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从对翻译技巧的探讨逐渐转向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文本外部因素。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这使得翻译研究融入了文化研究和权力关系的视角。权力关系成为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

翻译“策略”再思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ady_ing01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