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阐述《论语》“仁”思想.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阐述《论语》“仁”思想————————————————————————————————作者:————————————————————————————————日期: 学****phl作者试阐述《论语》中“仁”的思想绪论“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论语》中所重点提及和阐述的概念。《论语》一书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对话录,据杨伯峻先生的考证,其中提到“仁”字有109次。而作为反映同时期社会状况,同为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其中提到“仁”不过33次。《论语》中指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兼纳百家学说的《吕氏春秋》也在《不二》篇中总结说:“孔子贵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学说中对于“仁”的重视程度。然而“仁”究竟是什么,孔子却并没有给出一种确定的、规范的定义。本文仅就《论语》文本中出现的“仁”,以及与其相关的对话进行讨论、分析,探讨“仁”背后的含义、问题与导向。一、“仁”的本质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道的施行并不困难。然而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能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则是孔子在慨叹世人不知道为仁的方法。两句话看似是相互矛盾的:既然“欲仁斯人至”,又何以无一“好仁、恶不仁者”呢?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孔子在整部《论语》中频繁对诸弟子“与仁”的内在价值。为仁的方法,无外乎己心之好恶。仁道,源自人心,需要反求诸己。所谓道不远人,因此只要从内心中真正的生发出“仁”的情感,仁道是不难达到的。曾子在《论语·泰伯》中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曾子作为孔门的主要弟子,同时也是后世以心为主宰的思孟学派的开创者,他对于“仁”的问题的关心与重视程度是远远超过其他诸弟子的。曾子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即是曾子对夫子所言“仁道”的理解。其中“忠恕”二字,也无非发乎本心。曾子从人心和人的本性角度出发,将“仁”的施行落实到人的天性上去,具体为讲“孝悌”,因此有《孝经》流传于世;讲“心”,因此有《大学》为后世知晓。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把基于家庭生活中亲子之爱的“孝悌”作为“仁”的具体实现,把“仁”的取向落实于人性心理的情感需求上去。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也意在说明通过“笃于亲”而达到“亲亲而仁民”,即通过人为“孝悌”的天性(也可说是人性心理需求)而影响更多的人把“仁”、施行仁道作为自己的目标。故《大学》开首所列“八条目”,即先要求人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到“内圣”的状态;然后才有齐家、治国以至平天下的“外王”状态。其所强调的,也正是“仁”所具有的源于人内心好恶、天性的本源。及至后世,王阳明发展的“心学”成为广为流传的滥觞,更是将“心”的本体论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就是在极力渲染突出人内心的好恶、天性所具有的主宰地位。这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孔子之所以慨叹“未见好仁者”的深层原因:常人虽然都知道仁道,但是却经常以能力不足而推辞,实际上则是错误的认为仁道独立于人本身而存在,而真正的仁道源于己心之好恶。人如果真正能够做到

试阐述《论语》“仁”思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njian401
  • 文件大小469 KB
  • 时间201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