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论文:2006127162315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两点思考.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容摘要: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依重多媒体,忽视音乐教育的实际目的。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形式是枝,目的是根,建议合理使用多媒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自主取舍,真正做到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探索研究适合本国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更应该认真学****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关键词:音乐多媒体教学模式借鉴——————————————————————————————金秋十月,笔者有幸代表学校参加绍兴市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观摩了来自绍兴地区各县市的六位音乐老师的课堂教学,颇有感触。下面就结合此次活动谈谈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一、,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时代潮流,音乐由于其自身特点更易与多媒体相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多媒体给音乐课注入了兴趣和活力,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性。但是,也正因如此,一些老师过于注重多媒体,将多媒体视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导致使用多媒体“随大流”现象出现,你用我也用。把重点放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重形式轻目的,本末倒置。虽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并无实质性改变,只是“新瓶装旧酒”。此次优质课评比的教学内容是《嘎达梅林》和《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前者是学唱与欣赏,后者是欣赏。以《嘎达梅林》为例,参评老师的教学课件没有新意,也没有个人特点,给人以类同的感觉。虽然课件本身做得不错,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一些课件由于过多加入了影片和图片,反而令人眼花缭乱,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例如,其中有位老师课件中的音乐无法播放,后来只能用磁带来代替才完成教学过程。既然磁带有相同的作用,课件又有何必要?,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一直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把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改革开放后,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音乐课堂教学仍以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模式,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以此次优质课评比为例,从课堂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参评老师都采用“创设情境——描述故事——学唱——合唱”和“创设情境——欣赏——讲评”的固定模式。其中虽有情境创设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华丽而不实用的“花瓶”。如其中有位老师在欣赏辛泸光的交响诗第三主题时,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在旋律强弱变化处起立响应,并做出相应规定动作,但事实却是学生只听不动,对老师的要求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这说明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脱离了学生实际,单凭自己的想象来构思课堂教学。另外,在创设情境这一阶段,老师们的问题都是:“你有什么感受?”“感受了哪些情绪?”“表现了哪些情感?”“你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情景?”……但结果总是老师说出准备好的答案而以“是不是?”为统一的

教育论文:2006127162315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两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dkd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