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镇化文献综述.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产业转移;经济增长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综上所述,对我国城镇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但对中国为什么会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独特的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分析不足。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关系。产业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包括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其最终表现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产值比重提升。对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是很少,国内学术界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陈甬军、陈爱贞(2004)认为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府应

城镇化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net653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