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经济学之父的人生思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一、著作基本状况书名: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译者:谢宗林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次: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二、著作中的价值之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对于道德和情感的自然值得人们去仔细领悟,基本上每一句都能让我回味很久。这本书我粗读了一遍后,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遍,的确缓解了我纠结的心境。下面几处观点是我觉得十分发人深省,值得仔细推敲的。1.(1页第2-4行)他人和我们自己在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似乎就是快乐的一个原因,而缺乏这种契合也似乎就是我们痛苦的一个原因。快乐有时很简单,只是“你懂我”而已,这当中就包含了斯密所谈到的情感契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感叹“知己难寻”,我们的朋友可能很多,但是知己却很少、所谓“知己”,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于“知己”其实还有其他主观的认定,如果不能先检视自己潜藏在心中对“知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对方对于“知己”的看法,两者贸然地成为“知己”,最后通常会落得“因了解而分开”。成为知己,是双方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契合的一个过程。当然即使是知己也不可能做到情感上的高度相互契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相亲相爱、曾经很亲密、相处很好的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也许是老死不相往来,双方都为彼此无法相互认同而痛苦。这也让我联想到书中所提到的生气和气愤的人其实也值得同情,因为他们生气的原因不必定是让人痛苦的,但是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因而无法产生一定的同情感,更多的是对这种人的不理解。因而,在我们与人交往过程中,相互认同、多交流是极有必要的。2.(第115页第21-23行) 怨恨心情的主要目标,与其说是要让我们的敌人也反过来感到痛苦,不如说是要让他意识到是因他过去的作为才感到痛苦,要让他后悔那个作为,要让他觉得他所伤害的人不该受他那样对待。浮躁的人最易心生怨恨,一点点的小事也让他计较不已。最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让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该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慢慢地积累了他的怨恨情绪,最终以这样的行为作出了报复。这是一个失败的报复,死亡并不能让敌人意识到是因他过去的作为才感到痛苦,让他后悔那个曾经的作为。再者,若能够做到不过于斤斤计较、懂得宽容和相处之道,也许该研究生不会觉得室友的行为时多么不合宜,也不会心生怨恨,最终铸造悲剧。如若心有正直与正义感,就更不会这么简单地就怀有什么怨恨。因而,我们的判断他人功过得失的标准极为重要,再者清晰定义积极的怨恨心情的主要目标,“报复”才是成功的。3.(第183页第22-24行) 本身安逸自在的人,最能够注意到别人的痛苦。本身暴露在苦难中的人,则最立即也最直接被要求注意并且控制自己的感觉。在生活中,幸福的我们特别会被那些可怜和令人悲伤的事吸引并感到同情,从同情感中得到满足。而苦难的人,则渴望被关注、被同情,以达到他们分享悲伤时内心得到的满足感。满足感是很奇妙的东西,无论快乐还是悲伤,都需要这种感觉来支撑,虽然,满足感是该书最开始所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