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5).ppt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主讲人:李家谊单位:大埔县高陂镇平原学校(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一)读一读:生词(二)说一说: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3、常用的结构是“三段式”,引论、本论、结论,即()问题、()问题、()问题。议论文文体常识论点提出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论证论据解决分析1、本文是一篇文,标题即本文的。课文结构2、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3-11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精神。第三部分(12-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实验希望中心论点议论二、探究学****一)精读课文,理解观点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提示:传统意义、当下真正意义)明确:(1)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平天下”。(2)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明确: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明确: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传统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结合原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明确:(1)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2)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3)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二)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引论(提出论点):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本论(阐明道理):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以王阳明“格”竹为例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着重分析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结论(解决问题):“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2、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指出来。引用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其真意被埋没的原因。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第4段,借王阳明“格”竹失败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例论证第6段,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第11段,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2段,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王阳明“格”竹子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5)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zh051230
  • 文件大小781 KB
  • 时间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