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汉语下.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三讲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本讲介绍了什么是被动句,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被动句式;并介绍了被动句式的构成及各种类型。学****重点应放在被动句的辨认以及各种被动句式的区别上。要求结合10篇精读文选的被动句的实例,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一、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类型。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季氏将伐颛臾。”主语“季氏”是谓语动词“伐”的发出者。所以这句是主动句。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主语“郤克”不是谓语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伤”的受事者,即被射伤。所以这一句是被动句。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又如《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的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二)被动句式这种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郑袖”、“张仪”分别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由介词“于”引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以上几句都是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前、后句的主语和动词都是一样的,但是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其形式标志就是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获乎庄公”即“获于庄公”(被庄公所擒获)。“志乎古,必遗乎今。”“遗乎今”即“遗于今”(被今人所遗弃)。由于介词“于”的用法较多。它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因此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有时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吾围于陈蔡之间。”这一句很显然是被动句。“围”是被围的意思。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陈蔡之间”只是表示被围的处所。所以,这一句应当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百里奚举于市。”这一句显然也是被动句。“举”是被举荐的意思。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市”只是表示百里奚被举荐的场所。所以,这一句也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2、“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在动词“笑”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宋国”。“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为赤帝子斩之”,即在动词“斩”的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赤帝子”。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秦”。“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成安君”。3、“见”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人皆以见侮为辱。”“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这些句中的“见”,今译时大致可以译为“被”。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用”即录用我。“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见恕”即原谅我。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

古代汉语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65103370
  • 文件大小211 KB
  • 时间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