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3、五不取者,就是与佛的教证的法宝脱离而持.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3、五不取者,就是与佛的教证的法宝脱离而持。五不取,就是对佛的教法和证法的法宝没有吻合、背离而持的状况,属于自心第三类有毒的行为,它导致我们取不到佛法的妙宝。具体是取文不取义、取义不取文、不会义而取、颠倒而取、错上下而取这五种。都是指我们取的方式没有合到法宝的本义,以这个方式就取不到法宝。五种取不到的方式叫做“五不取”。闻法就是要受取到佛的教法和证法的法宝。能不能恰如其分地放在自己的相续里,让自己成为富有法藏的人,有无比的价值、意义、智慧、利益,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排除掉像毒一样的五不取。它是背离佛的教法和证法的行为,或者说错谬的取之态度、做法。我们如果不在这里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那始终会堕在一种颠倒取法、错谬取法的状况。法像一座宝山,里面有金、银、琉璃、翡翠、玛瑙等无边的珍宝,但是如果探求者取的方式不对,他就拿不到法宝,这多可惜。有人问:真是这样吗?所谓“身在宝山而空返”,或者“盲而为宝所伤”,意思就是,如果你心中有观念、见解、行为的***,遇到了宝反而被宝所伤。前次讲到杂烦恼如毒器过,是讲等起和态度问题,“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就是这个道理,那是从业的角度来看。这里是从取法的做法来看。做法错了,前行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都会产生非常多的错乱。有的人轻视前行,其实大圆满正行以前的全部叫“前行”,有外有内,囊括了要达成开悟的所有最关键的因素,包括了小大密各乘的要点、九乘妙法的心髓。前面讲《法海奇珍》时,引用华智仁波切最后的偈言,说到这个法的深要处、总集、窍妙处,它是无比富饶的法藏,尽是珍宝,叫做“法海奇珍”。现在每一个人都有缘来到这个法海里,要取海里的妙宝,或者说来到了宝山。但是,如果你取的方法不对,在几年的进程里就会一直空取、错取、谬取、邪取,这样的做法叫做“盲而为宝所伤”。相反,如果你知道了五不取的错误在哪里,自身上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来纠正,把自己取法的做法调正了,那时时处处都能取到珍宝。叫做“身在宝山时时取宝”,极其幸运。所以我们在入法以前,必须要断的像毒一样的行为的第三类就是五不取。首先,不思维意义而仅仅像听故事那样取佳妙动听的文句,或者说需要推敲字句后,取无意义的文句之鬘。五不取就是五种没有取到法的做法。首先,取文不取义是指不去思维法义,只是注重文句的美妙、好听。就像故事、诗朗诵一样,听起来很好,有很多优美、华丽的文句,特别喜欢取这些。或者有些人特别注重逻辑、推敲、咬文嚼字,但是不取它的意义。他注重的是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特别注重逻辑、各种修饰语的界定。这样取一个没有实义文句的鬘。就是一连串这样的文句,他也持得****惯,蛮舒服的,喜欢一连串说得华美动听的词句。或者喜欢表达一种逻辑性等等,在语言表面上做,没有取到它的涵义。只取文不取义就没有取到法。就像小孩采花,只会取一点花的颜色,取不到花的精味,或者像取甘蔗皮,取不到里面的精妙味。其次是有一些说起来像宁玛大修行者的人,说道:“讲的只是文句的表皮,要了悟心的本面。”说后,用手指指指胸口后,不看文句只取义,是指这种承许。其次,取义不取文,那些所谓修***的人,标榜自己是宁玛派大修行人,说:“讲的只是一些句子的表皮,我们要了悟心的本来面目。”这样讲后,用手指指胸口。他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不必要看文字,需要唯一取到心的要义,是这个状况。这是第二类偏差,导致舍弃教法,无法受取里面的涵义。也就是脱掉了无边法义载托的文句,堕在一种简单的顽空里。比如有些学宁玛派、噶举派、禅宗等的人说:大圆满、大手印、禅宗,不立文字,语言文字都是表皮。他藐视教典,自负是终乘,是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人。这种人最容易犯取义不取文的过。我们的相续要有一段成长过程,从外前行的暇满开始,要一路一路地进行修心的引导。这里面就要用佛菩萨、祖师的圣言来启迪你、教化你,你得时时持着语句,然后才知道义在哪里。以文句就能记持这个义,时时记得这个义,很深刻以后就能在自身上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处处都要很多的教导、教诫来引领我们的心往前走,不是一下子什么文字也没有。释迦佛辛苦劳累说四十九年的法,也是用文句为巧方便,一路地引导众生进入。这里每一个文句都在引导我们修心离开颠倒,逐渐发展自心,与大圆满正行的道越来越接近地合上去。由于我们心里有很多颠倒的知见、错谬的意乐行为,各方面发生业障、发生迷乱,所以不容易见本性,因为你的障太重,资粮太薄。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一路一路地引进,这又要通过教法文字来引。也就是必须持住教文,之后心里去忆持它,然后如教修行,这就叫做“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是闻思修的一贯规则。闻思都是缘着文句,要缘着文句听懂意思,要缘着文句来思维、得到定解,然后按照定解修持,之后转化自己的心,那么这一切怎么能离开文句呢?像你们所说的大修行人,一味剥弃教法,最后心里空空的,暇满也不念,无常也不修,业果也不谨慎,苦

3、五不取者,就是与佛的教证的法宝脱离而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90 KB
  • 时间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