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心理理论的发展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别角色的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从社会学****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一)性别同一性的获得性别同一性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即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2岁,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及测验方法的不同,不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性别同一性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性别角色刻板化”(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除了自己严格按照某一性别角色规定去行动,还常以性别角色标准为依据去评价和要求同伴的行为,对同伴或他人不符合性别化规定的行为常常表现出拒绝和轻视的态度。儿童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行为,是其本身对性别差异认知和理解水平不高导致的。(二)性别稳定性的获得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一般在儿童3一4岁获得。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其心理方面特征的感知。由于人的心理、个性方面的特点变化较小,这使儿童对心理这方面的性别信息(如女性的温柔、男性的攻击性等)刺激的判断相对简单,而活动、外表或身体方面的特点是可见的,变化较大,使儿童对这些方面反映的性别信息的判断复杂化,这导致性别稳定性的出现早于性别恒常性。性别稳定性的理解程度会影响学前儿童对同性榜样的模仿,(三)性别恒常性的获得性别恒常性指一个人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儿童对其性别始终保持不变的认识。科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学前儿童一般在6一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对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理解水平不仅限制学前儿童性别化行为的灵活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同伴的选择。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1、玩具偏好的差异男女儿童都偏爱适合自己性别的玩具,但这种偏爱发展的趋势不同,随年龄的增长,男孩对适合其性别的玩具的偏爱更为明显,而女孩对玩具的偏爱程度变化不大,与男孩对待女孩的玩具相比,她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更多地选择适合男孩的玩具。由于性别化的玩具可能促进儿童性别行为的某些重要成分的发展,如支配性、独立性及观察力等,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把儿童选择玩具方面的差异作为其性别行为的早期表现。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3、抚育性方面的差异从古至今,几乎在所有的历史文化形态中,抚育婴儿的任务几乎都是由女性来完成的。这与女性的生物学特点和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与***对待婴儿的态度或抚育性方面的差异有关,即女性对待婴儿的反应高于男性。这种差异在学前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出来。3一6岁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对婴儿表现出兴趣,同时也更乐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对他们的感情表达更多,而多数男孩则不会倾向于接近婴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