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山市三乡镇初级中学汤广建[03月02日]一、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的心理障碍——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二、语文课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其中的佳作。如杜甫脍炙人口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这样的例子在古文当中,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特别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能够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出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