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与对策日期:2002-12-25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作者:罗佐县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背景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建国初期,农民进入城市的限制较少。在此期间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流入城市。据统计,1949-1957年,平均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民约166万,占城镇新增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大跃进期间,中国人为地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猛增,%%,远远超出了当时城市的承载能力。于是政府只有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随后城乡分割以及城乡之间的各种差别政策也因之形成。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农民的比重过大,人力资源浪费,隐蔽性失业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效率获得大发展,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亦进一步突现出来。而且生产力水平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积累就愈快。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寻求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两个理论模型的启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涉及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转移和向哪里转移。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通过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看,刘易斯的理论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局限性更大。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就出现了规模高达数千万人的“民工潮”,他们无序地流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据统计,全国农村在外流动就业的人数1998年达到4424万人。数量巨大的民工潮,不仅给交通运输和城市生活秩序造成了压力和问题,而且大量农民因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往往是无“工”而返。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工业化水平并不高,仅仅依靠城市工业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主张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认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消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不是依靠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而是发展农村,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性消失。托达罗的理论在我国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托达罗的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形势,农村现代化应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农村现代化主要应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实现,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城市化,这是托达罗模型的基本思路。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建立在充分就业假定基础上,托达罗模型则是建立在失业假定基础上。比较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