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本土化诉求是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本土化诉求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中国现象”的一种自觉反映,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应当积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进行深层挖掘,积极吸纳国外环境伦理学的成果,积极介入中国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伦理学需要“本土化”■李培超对于一般的社会大众来说,“环境伦理学”在今天依然是一个感到陌生的概念,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是某些学者或专家之间交流探讨的话题。而任何伦理学都应该是实践的,它要面向社会、引领生活、塑造人格。被紧紧地束缚于书斋中和诉诸于学院式解释传授的伦理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环境伦理学要走出这种“曲高和寡”的困境,就必须在本土化方面走出新路。概括地说,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即主张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具体来说则是强调中国环境伦理学要有一种本土化的研究思路,应当与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人们的价值心理相吻合,在对本土社会有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在本土社会的应用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伦理学体系。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所强调的是: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外来的研究成果,而是强调中国环境伦理学发展应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思路和自主创新精神;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理论研究的繁荣现象,而要更加有助于解决我们所面正确现实问题;不能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对于国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予以无端贬损或否弃,而是要积极吸纳合理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强调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要走向本土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针对性。一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本土化诉求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共同的声音,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中国现象”的一种自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许多新的具体问题以及我们应对全球普遍性问题的特殊视角都说明了,简单地移植或硬性地嫁接某些概念和理论模式会面临着难以解脱的尴尬和无奈:学术研究的“热”与现实关切的“冷”形成对照,论坛上的“唇枪舌剑”与面向现实生活的“失语”产生反差,理论解释的丰富与原创的贫乏对比明显……这种状况必然会促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直接主动地面对现实生活,敏锐地审视和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所发生的问题,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或者作出明确而切实的价值引领。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探索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当前的背景下,理论研究都要思考:中国需要什么,我们能够解决什么? 另一方面,从具体学科背景来看,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诉求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第一,中国环境伦理学是在直接译介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基础上起步的,直到今天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变。也就是说,中国环境伦理学基本上还处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话语、派别的层面上,即便有比较性的研究也多是用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框架来“包装”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或引导当代人的思维,这显得中国环境伦理学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和对话是建立在没有自己、缺少自己的话语权的基础上的,没有自己的理论个性。第二,过于明显的模仿性痕迹使得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进展显得或多或少有些“不自然”。这里所说的不自然就是指环境伦理学与中国的国情、本土文化、社会大众的观念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于环境伦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所阐述的道理、所坚持或引导的价值观念,大多数的社会民众看不明白、弄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产生共鸣。第三,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缺乏理论反映

本土化诉求是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