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审美视阈解读翻译之美文学翻译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审美视阈解读翻译之美文学翻译论文美学,通俗言之就是研究关于美的学问;美学的研究价值,归根结底就在于研究人之物质、精神世界如何是美、何以为美。“美”字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广义的范畴:美, 渗透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缝缝隙隙之中, 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 并且伴随着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不断地延续、繁华, 充斥、冲击着人类的感官世界。“美”的力量是强大的: 为人所称颂的灵魂之美, 人们所崇尚的梦想之美好, 哪怕是迷倒众生的***之美, 无一不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极致追求, 也就是这种极致的追求激发了一种使人们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力量, 我们甚至可以说, 正是人们对于“美”或“美好”的不断追求才得以成就人类文明绵延不竭的发展历程。所以, 对于“美”的研究是极富价值的研究。同样, 由于“美”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美学研究也理所当然地普遍渗透于精神文明的各个层面。毋庸置疑的,文学作品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的永恒性就是其美学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衍生于文学创作,可谓是文学创作的异国再创作, 那么文学翻译的结果也相应地具有某种程度的美学价值的。审美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活动中美学的审美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翻译活动的美学价值首先就体现它所涵括的审美意义。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活动,它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文学翻译结果的主体。文学翻译结果的主体不是单一的, 却是双重的。我们不能说它是原作者的作品, 也不可能说它是译者的作品, 而是原作者的初创加上译者的再创作的综合结果。这种创作上的关联性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跨越性,它完全不同于一本作品的两个共同创作的作者,而事实上, 古往今来的翻译作品的作者和译者却很少有密切的联系和紧密的沟通, 他们大多被空间和时间在很现实的意义上硬生生地分离开来, 创作者几乎无法和译者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译者若想要在译作中对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产生呼应, 也大多只能从原作者以往的作品中寻找些蛛丝马迹以弥补此缺憾。这种双重主体思维上的割裂就对于获取高质量的翻译结果造成了偌大的障碍。因此, 在文学翻译的学术界, 译者们提出了“对等”的永恒呼声, 这也便成为衡量翻译质量优劣的神圣的审美标准。翻译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多样性是由翻译结果主体的多样性决定的。我们仍旧以文学翻译为例, 一般文学创作的审美主体是读者, 或者更准确的说, 是原作者的读者。但是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它具备双重的审美主体,第一是译者,他是原作的审美主体,第二是读者,他们是译作的审美主体。因此,双重的审美主体就自然会产生双重的审美标准, 而双重审美标准又会导致两个两极化的结果——二者或者相契合, 或者相背离。若译者的审美标准契合了读者的审美标准, 那么译作自然会在译入国取得读者群, 获得成功, 甚至广为传颂; 相反地, 倘若译者的审美标准背离了读者的审美标准, 其一, 若超群于当代读者的审美,则会导致读者难以企及、无法赏阅的差强人意的结果,其二,若低于当代读者品味,则会不可避免地遭到嫌弃和排斥。然而不管怎样,这一高一低的差池均会导致译作在译入国的冷遇,事实上,原作在本国大获成功而译作却在译入国反响平平的尴尬境况在翻译界也是屡见不鲜的, 又或者同样一部作品,有的译作

从审美视阈解读翻译之美文学翻译论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yyouxi2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13